陕西省“头雁”刘星星:以星光作犁,耕万亩春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23:11 2

摘要:“自从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学习以来,我始终心潮澎湃,内心感触非常深刻!”2月15日,初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微风和煦,陕西省2024 年“头雁”项目第三阶段返校学员、宝鸡市陈仓区谷雨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星星行走校园内,内心依然激动。

“自从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学习以来,我始终心潮澎湃,内心感触非常深刻!”2月15日,初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微风和煦,陕西省2024 年“头雁”项目第三阶段返校学员、宝鸡市陈仓区谷雨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星星行走校园内,内心依然激动。

刘星星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对产业发展的概念比较模糊,听了西农大‘头雁’导师的课程,才明白了企业如何定位产品、宣传品牌和加强销售,也懂得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从“一粒种”到“万亩春”

2022年,在渭水北岸的千年沃野上,当晨曦穿透薄雾,映照着陈仓区慕仪镇第三村的连片玉米田,叶片上滚动的露珠仿佛缀满银河的星子。

这片被科技与情怀共同浇灌的土地,见证着一位陕西省“头雁”的传奇故事——谷雨丰合作社理事长刘星星,他用智慧与汗水在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稼穑诗篇”。

2022年的初冬,寒风凛冽,站在田埂上的刘星星,掌心攥着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带回的麦种。身后是刚流转的700多亩土地,阡陌纵横,像一张铺开待绘新图的画卷。村民们蹲在地头抽旱烟,目光里交织着疑虑与期待:“这后生真能把碎地块拼成金疙瘩?”

“敢为他人先,做好新农人。”这是刘星星为合作社写下的宗旨,他想用自己的执着践行理想和信念。不管是灌溉设施还是种植模式,都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应用农业新技术成果,带动周边农户大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适合合作社发展的康庄大道。

他像雕琢艺术品般规划着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当第一台大疆T70植保无人机掠过农田,螺旋桨搅动的气流在麦苗间掀起碧浪,村民老张的草帽被吹落田沟,激动的咧着嘴笑道:“这‘铁鸟’比咱家芦花鸡飞得还稳当!”

立杆式喷灌设备如琴键般矗立田野,水雾折射出七彩虹霓时,周边群众念叨:“祖辈挑水浇地磨破肩,如今娃娃按键就能布云施雨。”

智慧田里的“诗意栖居”

“老师您好,我想了解产业链延伸方面的相关知识,您能讲授一下吗?”2024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陕西省“头雁”培育项目时,刘星星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课后他常常追着教授请教产业链延伸方案。

当西农大导师讲到“农业三品一标战略”时,他立即联想到合作社的鲜食玉米,连夜修改包装设计,将陈仓青铜器纹样烙在礼盒上,让每根玉米都承载着三千年周原文化。

2024年6月,他与广东、浙江客商合作种植太阳花鲜食玉米700余亩,长势喜人。鲜食玉米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收获期一般在9月底至10月初,不影响冬小麦种植。合作社探索出一套新的两季轮作模式,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

鲜食玉米丰收季,慕仪镇变成了“童话镇”。电商直播的镜头追着采玉米的姑娘,金灿灿的玉米棒堆成小山,空气中浮动着蜜糖般的清香。

浙江客商老周捧着刚掰的玉米啃起来,汁水顺着下巴淌:“这哪是庄稼?分明是长在地里的鲜榨汁!”更让乡亲们称奇的是,玉米秸秆转眼变成青储饲料,秋收的轰鸣尚未散尽,冬小麦已绿了阡陌,土地像被施了魔法般永不疲惫。

近两年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订单小麦、青储玉米及鲜食玉米规模化种植,探索出一套新的两季轮作模式,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年支出劳务资金约30万元。

雁阵掠过金色地平线

“如今的创业不同往常,只有科学种田、规模机械化种植、降低种植成本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提及创业经验,刘星星侃侃而谈,把自身所学的种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合作社建立的农业示范田,成为周边群众学习观摩的场地,宝鸡市各县(区)新农人曾多次前来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促发展。“通过‘头雁’的学习,今后的发展目标更明确了,知道了自己要怎么样去做。”刘星星说,“学习可以使人进步,这次返校学习结束后,还要实施今年的发展规划。”

刘星星告诉记者,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团队组建的“头雁”专家工作站,联合宝鸡市“头雁”学员组成雁阵,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自从参加了“头雁”培训学习,刘星星的想法越来越多,他想建设田间学校,主要是以中小学学生实践课培训为主。升级田间智能化灌溉设施,加装APP灌溉系统,节约人力,实现智能化管控。同时,新建粮食库房,还启动面粉加工业务,以成本返销给合作社周边农户,同时也解决了合作社小麦销售问题,逐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大地上的星火永续

“这次学习后返岗,就是‘头雁’真正起飞的时刻,将会更好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一起致富。”刘星星说。

采访中刘星星意气风发,这种雁阵齐飞的能量,正是他在培训中收获的最宝贵财富。对于未来,刘星星踌躇满志。他的手机相册里仍保存着培训时整理笔记的照片,泛着青光的屏幕上写着:“要做麦田里的量子卫星——既接续农耕文明的地气,又链动科技兴农的天际”。

“‘头雁’不仅要自己飞得高,更要让群雁看得见跟得上”。在这片被重新定义的土地上,每一株作物都是字节跳动的绿色代码,每一滴灌溉水都折射着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虹彩。

刘星星的故事,正如他名字里的星辰,既照亮着陈仓大地,也昭示着中国新农人——陕西省“头雁”仰望星空的永恒浪漫。

记者:王婕 胡润田 赵一凡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