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VS仙乐健康,品牌突围与代工困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07:30 1

摘要: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有两家绕不开的企业——汤臣倍健和仙乐健康。前者是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后者是国际大牌背后的“隐形代工巨头”。两家同样起步于1990年代的企业最近似乎都遇到了麻烦,汤臣倍健2024年营收和利润双下降,而仙乐健康则因代工陷入了“增收不增利”

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有两家绕不开的企业——汤臣倍健和仙乐健康。前者是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后者是国际大牌背后的“隐形代工巨头”。两家同样起步于1990年代的企业最近似乎都遇到了麻烦,汤臣倍健2024年营收和利润双下降,而仙乐健康则因代工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黄金时代”,也是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

汤臣倍健创始人梁允超在1995年创立公司时,赶上了直销模式最疯狂的时期。三株口服液、太阳神等企业靠“过度宣传”横扫市场,随后国家对保健品行业加以监管,三株口服液、太阳神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期,外资品牌安利纽崔莱进军国内市场,国内直销渠道基本被外资品牌霸占,已经没有空间。梁允超抓住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热度期,代理澳大利亚维生素品牌“倍健“,将其引入中国市场,并通过药店进行销售,2008年更名为“汤臣倍健“。

因此,汤臣倍健业务模式的两个关键词为“代理外资品牌”和“非直销模式”。

仙乐健康的起点则完全不同。1993年创始人林庆雄在汕头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食品厂,靠给日本企业代工软糖类产品起家。当时外资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急需本土代工厂降低成本。仙乐健康抓住机会,从日本美即面膜的代工做起,逐步建立起软胶囊、片剂等生产线。2000年后,随着安利、完美等直销品牌爆发,仙乐健康转型做膳食补充剂代工,成为国内最早专业化生产营养软糖的企业。

因此,仙乐健康业务模式的关键词为“为外资品牌代工”。

汤臣倍健吃到了中国药店渠道扩张的红利,仙乐健康则以外资代工切入了国际市场。

面对同样的市场,两家企业的选择截然相反。

(一)汤臣倍健:赌“品牌”

2002年,汤臣倍健押注“品牌化”路线。他们做了三件事:

1、重投广告:2006年起在央视、湖南卫视投放广告,请姚明代言,把“取自全球,健康全家”口号打进消费者心智;

2、渠道扩张:2011年启动“专柜+营养顾问”模式,在全国10万家药店铺货,占中国药店渠道保健品的70%份额;

3、并购扩张:2018年收购澳大利亚益生菌品牌Life-Space,2020年拿下美国品牌Penta-vite,用海外品牌补充细分市场。

这套组合拳让汤臣倍健成为“中国保健品第一股”(2010年深交所上市)。2022年财报显示,其主品牌收入占比63%,毛利率高达69.3%,但过度依赖药店渠道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电商冲击下,线下销售增速放缓至5%左右。

(二)仙乐健康:赌“制造”​

仙乐健康则走了另一条路:

1、绑定大客户:2002年成为安利中国区代工厂,随后拿下辉瑞、赛诺菲等跨国药企订单;

2、技术升级:投入重金研发软糖工艺,2016年推出全球首款胶原蛋白果冻,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3、资本运作:2016年引入美国TPG资本,2020年在纽交所上市融资,用外资支持全球化扩产。

这种模式让仙乐健康成为全球营养代工巨头,服务30多个国际品牌,2022年代工业务收入31.6亿元,占营收97.8%。但代价也很明显:毛利率仅30%左右,净利润率不到10%,完全被品牌方挤压利润空间。

一句话总结就是,汤臣倍健用品牌溢价换高利润,仙乐健康通过大量代工实现规模效应。

(一)汤臣倍健:销售费用超40%,利润空间严重被挤压

2019-2023年,汤臣倍健营收从52.62亿增至94.07亿,净利润从-4.15亿(受行业整顿影响)回升至17.49亿,其中2023年毛利率达69.3%。这一阶段增长得益于:

1、药店渠道销售。占营收70%以上,给公司贡献了稳定的收入;

2、跨境电商​业务。2018年收购了澳大利亚益生菌品牌Life-Space,该企业以益生菌膳食补充剂为核心产品,同时,公司在天猫和京东开设了Life-Space国际店;

3、产品向年轻化转型​。公司推出了胶原蛋白软糖等新品,跟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7.34亿,同比下降11.8%,净利润8.62亿,同比下降15.5%,暴露两大问题:一是过度依赖线下渠道,整个行业的增量主要来自直播电商,2024年前三季度VDS品类线下销售大幅下滑;二是销售费用率高达42.33%,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二)仙乐健康:代工模式导致产品定价权弱

2018-2023年,仙乐健康营收从15.95亿增至35.82亿,增幅为125%,同期净利润从2.03亿增长至2.4亿,增幅仅为18%,业绩总体表现为“增收不增利”。因代工模式,公司对产品价格的话语权较低,公司较为依赖大客户,2018年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为33%,2023年已降低至22%,2023年汤臣倍健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为19%。

汤臣倍健凭借品牌溢价在行业上升期实现规模扩张,但渠道单一性和高营销投入使其抗周期能力弱;仙乐健康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却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2024年业绩回落表明:品牌模式依赖消费升级红利,代工模式受制于产业链底层利润,两者均需突破路径依赖——汤臣需加速线上转型与产品创新,仙乐则需通过技术壁垒或自有品牌提升附加值。

来源:谦启管理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