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团队取得重大临床医学突破,成功开展全球首例“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术后患者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这是该团队继全球首创“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后,在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创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团队取得重大临床医学突破,成功开展全球首例“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术后患者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这是该团队继全球首创“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后,在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创新。该成果充分展现了湘雅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通过显微外科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来自湖南本省的葛先生,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在当地医院看诊后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经规范治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近期症状明显加重,存在明显认知功能损害,出现言语错乱等症状,并伴随脾气暴躁、攻击行为,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动都需他人辅助。因传统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为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特来我院就诊。
经我院神经内科进一步诊断,确诊葛先生为阿尔茨海默病,且术前MMSE评分为0分,CDR分级为3级,属于重度痴呆。后转骨科-手显微外科门诊,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查看相关检查资料,唐举玉教授分析指出:“这例患者特征是发病早(58岁起病)、病情进展快、认知障碍程度重。但值得关注的是,患者年轻的时候是一名飞行员,起病之前身体素质一直非常好,目前身体状况保持较好,这为气管插管全麻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影像学评估显示患者双侧颈深淋巴结已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功能完全丧失,具备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手术指征。”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和家属意愿,唐举玉教授团队联合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放射科廖伟华教授团队、核医学科胡硕教授团队、麻醉科唐朝辉教授团队、康复科蔡颖教授团队、普外科-胆道外科龚连生教授团队等,联合为葛先生量身定制了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重建双侧颈深淋巴结的治疗方案。
4月23日,唐举玉教授主刀为葛先生进行了手术,术中探查并应用近红外ICG造影证实患者双侧颈深淋巴结变性完全失能(造影不显影),手术彻底清除双侧二区颈深变性淋巴结及局部部分脂肪组织,显露面动静脉及分支备用。完成上述手术操作后,由李晓莉副教授同台在腹腔镜下精准切取携带胃网膜血管的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随后唐举玉教授将取下的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在显微镜下分割成两段,分别将其移植至双侧二区原有颈深淋巴结所在部位。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需要保留淋巴结血供,操作非常精细,唐举玉教授团队全程都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历时近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葛先生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7天出院。
据家属反馈,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术前脾气非常暴躁,易发脾气、爱骂人,术后明显平静了很多,也不再骂人;术前几乎不与人交流,别人问他,他不回答还胡言乱语,术后能主动回应,如术后护士询问时,他会应答;术前不认识人,术后暂时叫不出熟悉的人名字但能意识到是认识的,如孩子的舅舅来看望他,他会说“(孩子)舅舅”;术前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术后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如唐举玉教授查房时,患者重复地说出“感谢”二字,以表达对唐举玉教授及医护团队的深深谢意。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作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此类患者已超过1000 万。当下,通过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医学界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唐举玉教授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湘雅医院阿尔茨海默病联合攻关多学科(MDT)团队,已为超过100例患者实施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DCLVA),在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介绍,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通过在患者颈部建立淋巴管(结)与静脉的吻合通道,改善颅内淋巴引流,降低颅内压力,促进致病蛋白排出,从而延缓甚至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病情进展。
目前淋巴-静脉吻合、血管化淋巴结组织瓣移植、网膜淋巴结组织瓣移植等前沿技术已在我院骨科-手显微外科常规开展,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2021年,唐举玉教授团队联合普外科龚连生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国内首例血管化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填补了国内下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技术空白;2022年,唐举玉教授团队联合龚连生教授团队又成功开展了国际首例多段网膜淋巴结组织瓣移植一期治疗双下肢淋巴水肿,整合腹腔镜技术、显微外科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又一重大跨越。
依托湘雅医院领先的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和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针对淋巴结变性失能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唐举玉教授创新性提出置换颈深淋巴结的新术式。该团队在成功应用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重建颈深淋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采用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来重建更加高效稳定的颈深淋巴循环系统。这项突破性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DCLVA疗效不佳或不能治疗(局部无可吻合的功能性淋巴管与淋巴结)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难题。唐举玉教授介绍,“这两项创新性技术的核心在于更换全新功能性淋巴结,其原理类似于更换失效的直饮水滤芯,新植入的淋巴结将同时发挥‘泵送’和‘桥梁’的双重功能,实现颅内淋巴液向体循环系统的定向引流。”他强调,“两种术式各有适用人群: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适合于在年龄70岁以上的非早发型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更适合早发型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本例手术是全球首次运用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成功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通过整合腹腔镜下精准“取材”与超级显微技术巧妙“移花接木”,实现了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一创新技术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外科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那些对药物治疗及传统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治疗无效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来源:见康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