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后悔了?美防长发来通话邀请,中国这次“已读不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9:10 2

摘要:天津上合峰会创下24年来最大规模,二十多位外国领导人、十位国际组织负责人扎堆来访,普京、莫迪这些重量级人物都同场出席;北京这边,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也进入倒计时,外界都在猜今年会不会有高超音速武器、无人蜂群这些新装备集体亮相。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抛

天津上合峰会创下24年来最大规模,二十多位外国领导人、十位国际组织负责人扎堆来访,普京、莫迪这些重量级人物都同场出席;北京这边,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也进入倒计时,外界都在猜今年会不会有高超音速武器、无人蜂群这些新装备集体亮相。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抛出了通话请求,还特意选在9·3阅兵之后。结果挺尴尬——邀请发出去了,没等来明确回应,不少媒体直接概括成四个字:“已读不回”。

今年夏天的新加坡香会:赫格塞思当着全场代表的面,把中国说成“亚太安全的最大挑战”,劝盟友多花钱搞军费,还放话要让中国“知道挑战美国的代价”。再往前推,他在巴拿马说“运河被中国威胁”,在中美洲会议上把“预防战争”的帽子扣到中国头上,话风一直硬得很。现在又想“阅兵后通话”,前后动作对不上,给人的感觉就像把危机管控当灭火器——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用完就挂回墙上不管了。

这事得拆开看,先把美方的“急”放到它的战略现实里琢磨琢磨。印太这条线看着热闹,实际已经松劲了:菲律宾国内反对美军扩建基地的声音越来越大,马来西亚不愿意上“南海联合巡航”的船,日本这边对华经济根本割不断,丰田、索尼还在不停中国扩产。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层面,美国的意愿和能力都在打折扣。沟通渠道一旦堵上,南海、台海哪怕擦出点火星,都可能来不及叫停。美方不是不知道后果,可嘴上说“避免冲突”,手上却在给南海增派濒海战斗舰,跟盟友把中导系统往日本挪,还在推进澳大利亚核潜艇基地。动作越密集,越怕误判,这才有了“先聊一聊”的冲动。

再往深了说,还有内政的压力。贸易关税反复横跳,盟友早就一肚子怨气,光靠一句“以实力求和平”已经忽悠不动多少人了。这时候主动对华释放沟通信号,既能缓解市场焦虑,也能跟盟友交差:你看,我们在管控风险。可问题是,管控风险不是喊口号,沟通也不是单向输出。中方这次冷处理,其实就是把“诚意”两个字摆到了门口——没有通行证,电话未必打得通。

很多人问,中方到底在坚持什么?答案很简单:尊重、互信、行动。不是不沟通,而是沟通得有地基。军方常说一个词叫“可验证”,只要够专业,谈细节不难。可你一边批对台军售,把“地狱景观”的作战设想往台海套,一边又让解放军“来一场危机管控对话”,这怎么让人相信你真把“红线”当回事?材料里提到的阿特斯-600M巡飞弹,射程四百多公里,一搞就是上千套,围着“豪猪战略”建持久骚扰网。只要这种操作不收手,“对话”这两个字就一直得打折扣。

南海是另一块硬骨头。黄岩岛对峙的细节不少媒体都报了:美军驱逐舰、濒海战斗舰往前凑,中方军舰、海警、渔船织成网,空中苏-30挂着实弹压阵;今年上半年,美军抵近侦察次数涨了三成多,解放军环岛演训、南海战巡也成了常态。双方的海空一体“传感器—射手”链路都绷得很紧,链路越密,容错率就越低。说句外行都懂的话,距离近到这个程度,指令延迟、识别错误、飞行员瞬间判断失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发一连串后果。危机沟通当然重要,但不能简化成“我来说,你来听”。桌上要谈行为准则、航行规则、识别与联络方式,桌下得有对应的自我约束——没有后者,前者就是公关作秀。

科技竞争更是把双刃剑。美国把半导体设备限制压到14纳米以下,立法禁止AI、网络战等领域的交流,还在加速推进JADC2(联合全域指挥控制),往印太的“威慑倡议”里砸钱搞无人作战集群和反导;另一边,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隐身无人机、天基感知系统也在铺开。大家都在追求“透明战场”和“按键到打击”的快速反应,说白了就是想用技术降低不确定性。可在对手眼里,你的技术进步就是“进攻性增强”——这不是情绪问题,是结构性的安全困境。既然谁都不愿在技术上慢下来,那就只剩一个办法:把沟通从“姿态外交”拉回“规则建设”。该签的安全磋商文件、该恢复的热线和联络程序、该落实的海空意外相遇备忘录,都能谈。但条件是,别一边加大抵近侦察,一边把沟通当灭火器借去用。

有人把这次“已读不回”当成“借阅兵摆架子”,这种看法太偷懒了。阅兵是为了纪念历史,强调和平。邀请名单里,既有金砖、上合的老熟人,也有曾经有过节、现在愿意重新合作的国家代表。信号很直白:安全不是“你输我赢”的算术题,中国愿意做“共同安全”的组织者,不想跟着搞阵营对抗。上合峰会这次的规模,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吸引力。外界总爱把“有没有跟美国对话”当气压计,判断中国外交的温度,这个思路该升级了——多看看合作项目的深度和粘性,可能更靠谱。东南亚不满足于只做买卖,正在对接“数字丝路”“绿色丝路”;中东在斡旋复交后,往“能源+安全”打包合作走;非洲的合作议程也越来越全面。在这样的盘面下,中美对话不再是“必须立刻办”,而是“必须办得有用”。

说到“有用”,得摆硬指标。美方真想让通话落地,光写一份谈话要点不够,得在现实里拿出行动。比如,对台军售踩踩刹车,别把“危机管控”搞成“给代理人加码”;南海抵近侦察的强度降一降,别让前线部队在高压下猜对方心思;技术领域的“一刀切”立法松一松,至少给科研和产业留点儿合作空间。再比如,制裁清单里那些没事实依据、波及整个产业链的条目,可以启动复评,拿出“能验证”的整改措施。没有这些,任何一次通话都逃不过“谈完就归零”的结局。

有人拿“美国总统不来阅兵、转而会见他国元首”说事,放大中美政治关系的裂痕。把镜头拉远就会发现,中国现在的外交,不是以“是否跟美方对话”为唯一标准。这不是轻视中美关系,恰恰是把它放回了正常位置——一边在全球层面参与规则制定,扩大“共同安全”的圈子,一边跟美国保持必要沟通防止冲突,这两件事不矛盾。把它们绑在一起说,才是误读。

也有人担心,不接电话会不会让“误判”概率升高。这种担心能理解,但逻辑站不住脚。问题不在接不接这一个电话,而在沟通机制是不是稳定、专业、不掺政治水分。真正能救命的,是常态化的热线、给前线指挥员的有效联络方式、双方都能遵守的相遇规则、对情报侦察频率和航线的自我约束。电话可以有,但它是盖在这些机制上的瓦片,不是地基。地基不牢,瓦片再光鲜,也挡不住风雨。

再把视线拉回台海。台湾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不是外交辞令,是国防规划的硬约束。把台岛纳入“前沿代理人”体系,用分布式无人武器搞“拖延战场”,短期看似“成本可控”,长期却是在抬高区域对抗的门槛,压缩“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空间。只要美方不在这个问题上收敛,中美两军的互信就没法修复——这也是这次“已读不回”的根本原因。

还听到一种声音:既然中国更自信了,为啥不“大度一点”,接电话把话说透,让对方无话可说?听着漂亮,实际操作起来有风险。如果对手把“沟通窗口”当成“战略舒适区”,下一步往往不是克制,而是测试底线。外交的“分寸”,就体现在什么时候该见、什么时候该缓,什么时候用机制减压、什么时候用案例亮明后果。现在这个节点缓一缓,不是赌气,是把“行动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

今年阅兵到底在传什么信号?外界总盯着猜装备,其实看漏了重点。这场纪念活动的核心是“记历史、护和平”。在大国竞争加剧、局部安全困境凸显的当下,坚持这四个字并不“软”——它要求战略上有定力,战术上控风险,技术上稳步建“透明战场”的自保能力,外交上不断扩大“共同安全”的朋友圈。这套组合拳,比任何“秀肌肉”的口号都难,也更需要耐心。

把话说明白:中方不是不愿意谈,是不愿意“瞎谈”。真想降风险,就把手里的操作往回拧一拧;还想在红线上玩平衡,就别指望电话能救场。通话不是奖杯,合影不是成果,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钥匙。

这场“已读不回”的小插曲,可能只是中美互动长剧本里的一幕。将来某个时候,门还会开,热线也会响。但那一天更值得期待的,不是开场白多好听,而是桌下那些实际操作,是不是真的往对的方向拧了半圈。只有这样,沟通才不会空转,对话才不会白搭,地区的风雨才有可能越来越小。这不是谁给谁面子,是对历史负责。

来源:老陈国际纵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