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有人说 “文科要被淘汰了,读理工科才有出路”,可要是真观察高校专业调整的动向,会发现这话说错了 —— 不是理工科打败文科,而是新兴学科正在悄悄取代传统学科。
人工智能时代,一切学科都要变
最近总有人说 “文科要被淘汰了,读理工科才有出路”,可要是真观察高校专业调整的动向,会发现这话说错了 —— 不是理工科打败文科,而是新兴学科正在悄悄取代传统学科。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只要沾了 “传统” 的边,都可能面临被裁撤的命运;而只要踩中 “新兴” 的风口,哪怕是师范院校的文科,也能和理工科一起搞出 “卡脖子” 技术突破。
所谓的 “文理之争”,其实是场 “误会”,真正的较量从来都是 “传统” 与 “新兴” 的对抗。
一、别被 “文理对立” 骗了:传统理工科,裁撤起来比文科还狠
很多人只看到部分传统文科专业停招,就觉得 “文科不行了”,却没注意到 2024 年全国高校裁撤的旧理工科专业,足足有 1670 个 —— 这个数字,比同期裁撤的传统文科专业还多。
传统理工科的 “日子不好过”,一点不比文科轻松。
四川大学裁撤了材料化学、生物技术,这两个曾经被认为 “稳妥” 的理工专业,如今因为跟不上新材料、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升级需求,渐渐成了 “冷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消土木水利硕士专业,不是北航的工科实力弱了,而是传统土木水利更侧重 “盖房子、修大坝”,而现在航空航天领域更需要 “智能建造、太空基建” 这类新兴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申请撤销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也是因为传统材料研究偏理论,和现在新能源电池、芯片封装需要的 “功能性材料” 脱节。
这些被裁撤的传统理工科,有个共同问题:它们做得多是 “从 10 到 100” 的重复生产 —— 比如按照已有配方生产普通钢材、按固定流程做生物实验,就像 “照着别人的图纸造芯片”,缺乏创新空间,也跟不上产业对 “从 0 到 10” 突破的需求。
反观那些没被裁撤的理工专业,比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储能科学,全是能做 “从 0 到 10” 创新的新兴领域,这才是关键。
二、文科的 “危机”,不是输给理工科,是输给 “传统”
文科确实面临挑战,但不是因为 “文科不如理工科”,而是传统文科方向跟不上数字时代的需求。
比如有些高校停招的 “历史学(传统文献方向)”,侧重纯文献考据,和现在 “数字人文”(用大数据分析历史脉络)的需求脱节;有些 “汉语言文学(传统文秘方向)”,只教基础写作,跟不上新媒体文案、AI 内容创作的产业变化。
但新兴文科反而越来越吃香。就像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文科强校,它没有死守传统文科,而是搞出 “教育技术学”—— 把教育学和计算机结合,研发智能教学系统;搞 “认知神经科学”—— 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心理学,这些新兴文科既保留了文科的核心逻辑,又融入了科技元素,毕业生既能去学校做智慧教育,也能去企业做用户体验分析,就业路子比传统文科宽得多。
还有像 “数字经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这些新兴文科专业,现在各大高校都在抢着开。
它们不再是 “纯理论”,而是对接数字产业、国际合作的实际需求,比如数字经济专业要学数据分析,国际组织专业要学多语种 + 跨境政策,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薪资和就业率一点不比理工科差。
可见文科的关键,也在 “新兴” 还是 “传统”,不是 “文科” 这个标签。
三、高校专业调整的逻辑:跟着 “新质生产力” 走,不管文理
现在高校设置专业,早就不看 “文理标签” 了,只看 “能不能对接产业升级、能不能服务新质生产力”。
马江博老师说的 “传统工科做从 10 到 100,新工科做从 0 到 10”,其实也适用于文科 —— 传统文科做 “从 10 到 100” 的知识复述,新兴文科做 “从 0 到 10” 的知识创新。
比如新能源产业需要 “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兴工科),也需要 “新能源政策研究”(新兴文科);人工智能产业需要 “AI 算法工程师”(新兴工科),也需要 “AI 伦理与治理”(新兴文科)。这些新兴学科,早就打破了文理界限,比如北师大联合企业搞的硅光电倍增器技术,看起来是理工科,其实也需要 “医疗设备政策研究”(文科)来推动产业化,文理在这里是 “合作关系”,不是 “对抗关系”。
就连之前被认为 “文科专属” 的教育领域,现在也需要 “技术 + 教育” 的复合人才 —— 教中学生用编程分析物理数据,用传感器做环境实验,这些都需要既懂教育(文科)又懂技术(理工科)的人,纯传统文科或纯传统理工科,都满足不了需求。
四、个人选专业:别纠结文理,要找 “产业 - 城市 - 专业” 的嵌套点
对想选专业的考生来说,纠结 “选文科还是理工科” 是低维思考,真正该关注的是 “这个专业能不能和未来产业、目标城市绑定”—— 毕竟未来的专业、大学、职业、产业、城市,会越来越紧密地嵌套在一起,选对这个 “嵌套点”,比选对文理重要得多。
比如想搞新兴工科,就去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新能源、人工智能产业密集的地方,选当地高校的储能科学、智能装备专业,实习和就业资源都多。
想搞新兴文科,就去数字经济发达的城市,选数字人文、国际传播专业,能接触到头部互联网企业、跨境机构;就算想做教育,也可以选 “教育技术” 这类交叉专业,既能进学校,也能去教育科技公司,发展路径更宽。
就像北师大的学生,不管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都能找到和产业对接的方向 —— 学教育技术的去做智慧教育,学材料科学的参与硅光电倍增器研发,他们没被 “文理标签” 限制,而是跟着新兴领域走,这才是聪明的选择。
文理不是 “对手”,传统才是 “敌人”
所谓的 “文理之争”,其实是场被误解的较量。真正淘汰专业的,从来不是 “理工科” 或 “文科” 的标签,而是 “传统” 两个字 —— 跟不上产业升级、满足不了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传统专业,不管文理,都会慢慢被取代;而能对接未来、能做创新突破的新兴学科,不管文理,都会越来越吃香。
以后选专业,别再问 “文科好还是理工科好”,而是要问 “这个专业是不是新兴方向?能不能对接我想去的产业和城市?”
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能抓住新兴领域的人,不管学文还是学理,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来源:小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