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在清朝初期,这件国宝的处境可完全不同。在一个普通的道观厨房里,有个被当作咸菜缸使用的大容器。道观的人只知道这个"缸"很实用——每年装满咸菜、酱菜,冬天还能用来储存口粮。据说他们已经这样用了三百多年,却不知道这个"咸菜缸"曾经是皇家权力的象征。
说起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真是多得数不过来!青铜器、唐三彩、石雕、刺绣...随便拿出一件都能让世界为之惊叹。
但你知道吗?有些国宝曾经历过难以想象的坎坷命运,比如被誉为"镇国之宝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竟然有过当咸菜缸的经历,而且不是几年,是整整三百多年!
想象一下,一件用7000斤名玉打造的皇家宝物,曾经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沦落为道观厨房里的腌菜工具,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这件国宝静静地躺在北京北海的团城庭院中。2013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评选中国"镇国之宝"时,渎山大玉海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文物。
这件玉器不仅体积庞大,质地罕见,上面的雕刻技艺更是高超。有趣的是,在玉海内壁还有不少诗作,仔细一看,全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词。
不过在清朝初期,这件国宝的处境可完全不同。在一个普通的道观厨房里,有个被当作咸菜缸使用的大容器。道观的人只知道这个"缸"很实用——每年装满咸菜、酱菜,冬天还能用来储存口粮。据说他们已经这样用了三百多年,却不知道这个"咸菜缸"曾经是皇家权力的象征。
这个故事要追溯到元朝时期。元朝虽然历史不长,但在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开国皇帝忽必烈想要一件特别的宝物来彰显自己的功绩和权力,于是派人四处寻找珍宝。
最终,在南阳发现了一块重达7000斤的玉石。这块玉石青绿色表面,纹理如同翻腾的云海,摸起来光滑细腻,是难得一见的玉石精品。
忽必烈非常满意,立即下令用这块玉石制作一个盛酒的大型玉器。元朝人喜欢骑马和饮酒,有了这样一个宏伟的酒器,不仅能显示元朝的强大,还能在宴会上用它犒劳将士们。
为了打造这件作品,忽必烈从全国各地召集了顶尖玉雕匠人。工匠们不仅完成了整体造型,还在上面雕刻了汹涌的海浪和各种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还有代表皇家的龙盘旋而上,彰显元朝的战绩。
这件作品完成后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玉器,被命名为"渎山大玉海"。从此,无论是将士出征、凯旋回朝,还是宫廷贵族的酒宴,忽必烈都会拿出这件酒器与大家畅饮。它成了忽必烈和元朝权力的象征。
历史风云变幻,元朝不足百年就覆灭了。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忙于建设自己的宫殿,渎山大玉海在战乱中被遗忘在元朝皇家园林的广寒殿中。
后来,广寒殿发生了一场大火,几乎彻底吞噬了元朝留在中原的痕迹。渎山大玉海也在这场大火中消失匿迹,除了历史记载,再也没人见过它的真面目。
时间流转,几百年后的清朝,遇上了一位热爱艺术的皇帝——乾隆。乾隆不仅喜欢书画,对各种奇珍异宝也格外关注,他几乎从未间断过对珍奇宝物的收藏。
机缘巧合下,乾隆得到了那件被道观用来腌菜三百多年的"玉器"。看到这个巨大的器物,见多识广的乾隆立刻意识到它不简单。光是表面的雕刻花纹就让他喜不自胜。
乾隆马上召集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元朝赫赫有名的渎山大玉海!作为一个收藏狂热者,乾隆兴奋不已,看到玉器表面的磨损痕迹又心疼不已,立即下令修复这件珍宝。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加上三百年的腌制,修复工作并不容易。但在乾隆和工匠们的努力下,渎山大玉海终于重现昔日的威严。乾隆特意在北海修建了一座名为"玉瓮亭"的小亭,将它安置其中,算是给了这件国宝一个体面的归所。
在历史的洪流中,人类如同尘埃,而像渎山大玉海这样的宝物却像是一个活着的见证者。保护文物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它们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风雨不动,为后人留下历史的印记,让我们了解那段遥远的历史和经历。
来源:云乐茶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