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雪原不会给你提供任何便利的条件方便拍摄,为了还原历史,我们只能在零下30度的林海雪原中实景拍摄,设备全靠人力搬运。导演臧溪川和他的团队用几乎自虐的方式,重现了东北抗联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雪原不会给你提供任何便利的条件方便拍摄,为了还原历史,我们只能在零下30度的林海雪原中实景拍摄,设备全靠人力搬运。导演臧溪川和他的团队用几乎自虐的方式,重现了东北抗联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归队》中这句铿锵有力的台词,成为了2025年抗战纪念剧目中最震撼人心的声音。这部剧自8月25日登陆央视以来,迅速登顶收视率榜首,并在年轻观众中引发热烈讨论。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剧目,《归队》通过一支抗联小队失散后重新集结的故事,展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抗战的峥嵘岁月。在导演臧溪川的精心打造下,这部革命历史剧成功打破了年龄圈层,让年轻人也爱上了主旋律题材。
《归队》的创作基石是历史的真实感。编剧高满堂早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就采访了三十多位抗联战士,后来又采访了第88国际旅的后人,将这些珍贵的一手史料写进了剧本。
臧溪川被剧本打动正是因为它的“小人物、大历史”视角。这部剧没有采用传统战争剧通过大型战役或英雄人物为切口的叙事架构,而是聚焦战争背景下最普通的东北百姓。
在臧溪川看来,“只有每一个人物都出彩,每一个人物都生动,每一个人物让观众有记忆点,它才立得住”。剧中每个角色都有完整的闭环,从胡军饰演的老山东到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为真实还原东北抗联的艰苦环境,臧溪川坚持全实景拍摄。剧组辗转辽宁、吉林多地,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拍摄,积雪没膝,寒风如刀。
“这部戏必须在东北拍,而且要拍出东北的四季,不然味儿不对”。臧溪川的坚持让整个团队面临巨大挑战。很多场景地无法通车,设备只能靠人工搬运,团队经常在凌晨三四点出发,争分夺秒地抢拍镜头。
胡军为更贴近抗联战士的真实形象,减重37斤。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里实景拍摄时,积雪没膝,寒风如刀。演员们的睫毛都结了冰,连台词都说不清楚,却没有人抱怨。
革命历史剧如何走近年轻观众?《归队》与同期播出的《浴血荣光》《我们的河山》等剧给出了相似答案:让历史人物鲜活立体。
《浴血荣光》导演陈力认为,革命领袖“是有勇气、担当的革命者,但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部剧中的毛泽东会一点点捡起杨开慧辗转寄来的碎掉的月饼,细细地品尝。
《归队》同样避免脸谱化误区。胡军饰演的队长不是“完美英雄”,他会因决策失误导致队员牺牲而自责,会在深夜偷偷摸出家人照片流泪。李乃文饰演的老战士,平时爱唠叨,可关键时刻会用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
革命历史剧的叙事焦点正在从英雄领袖转向普通人。《归队》聚焦东北抗联一支小队成员在战斗中失散后艰难归队的故事,展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
臧溪川分析道:“这个故事,这一群人,他们每一个都那么鲜活、那么生动”。剧中人物面临着现实处境下各自不同的选择:“战场上大家的一个口头约定能否继续遵守,有的人逃出来了,有的人生活已经很稳定了,而归队的意志又如何驱动着他们”。
这种创作理念打破了传统革命历史剧的概念化、说教式呈现,而是普通人用血肉书写的生命史诗。正如胡军所说,这些角色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用‘活生生的人’来形容更为准确”。
现代拍摄技术为提升革命历史剧的真实感创造了可能性。《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采用一镜到底形式呈现渊子崖保卫战的重要场面。
超高清技术能够精准控制高对比度光线场景,真实还原抗战时期沂蒙山区室内油灯照明光与室外强光的巨大光比。《浴血荣光》导演陈力坚持以电影标准打磨电视剧:“我们力求在拍摄中做到极致,剪辑时一帧一帧地抠,音效、色度、画面质感等都要达到电影水平”。
《归队》在镜头色调上也做了精心设计:抗联小队的场景色调偏冷,以白色(雪地)、褐色(山林)为主,突出环境的残酷;而回忆里“家乡的画面”色调偏暖,有黄色的麦田、红色的窗花,形成鲜明对比。
为创作《归队》,高满堂采访了三十多位抗联战士。《浴血荣光》剧组在福建闽西拍摄时,从盛夏拍到隆冬,一直延续到次年春天。陈力导演要求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始终保持步调,经历每一场艰难的拍摄,忠实还原历史质感。
这些作品能打动当代观众,是因为找到了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我们的河山》主演王雷认为,庄埼风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在抗日根据地默默奉献的基层党员,而且党员的奉献精神延续至今。
《归队》中“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激昂台词,以及《我们的河山》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是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谁也不能抢占”的铿锵话语,都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
臧溪川非常重视与年轻观众的沟通,他会看观众发的弹幕,还让同事收集意见进行复盘。他认为:“但凡你过于主观,脱离了对观众的真诚,或者脱离了观众的审美,你以为的好看,可能就并不是观众想要的好看”。
这种真诚的创作态度,使得《归队》能够打破年龄圈层,在年轻观众中引起共鸣。胡军道出了这类作品的价值:“如果年轻观众看完剧后能被打动,主动去了解历史,更加尊重英雄,那我们这部戏就没白拍”。
《浴血荣光》在年轻观众中也引发强烈反响。特别是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打动人。一位观众表示:“看了这部剧发现,革命领袖年轻时和我们当代青年是相似的”。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归队》等剧作的推出具有特殊意义。臧溪川表示:“虽然硝烟散尽,但是历史的回响,它并未走远,我们需要时不时回望那段岁月,那段历史,警醒自己,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谈及“归队”二字的深层含义,臧溪川认为它不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深一层的隐喻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回归和信仰的觉醒”。从另一个宏观角度看,它也暗含着“这段被忽略的东北抗联历史的回归”。
东北抗联精神是一部史诗,但底色是无数普通人的血肉与坚守。臧溪川希望用艺术的方式让那些在战争中没留下响亮名字的普通人能被今天的观众知道,“我们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通过这部剧知道,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黑土地上,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拍摄结束时,臧溪川站在吉林白山的林海中,想起爷爷讲过的苏北抗日故事——新四军藏在芦苇荡里忍受着蚊虫叮咬,只为等待天黑摸进敌营。
“这段苦难历史淬炼出的,正是如今我们的民族脊梁。”他说当年的抗联战士没有任何外援,却坚持抗战到底,如今我们用作品致敬历史,是为了让年轻人明白:只要打不垮、冲不散的精神还在,我们就永远是一个归队的民族。
来源:倾城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