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资本市场的竞技场上,有人以“all-in”的激进姿态追逐风口,有人则以“稳如泰山”的保守策略规避风险。平安基金的神爱前用“成长与价值的平衡术”曾经上演三年4倍的好戏,却也在近两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
编辑、统筹 | Jamie
制作 | Jessica
在资本市场的竞技场上,有人以“all-in”的激进姿态追逐风口,有人则以“稳如泰山”的保守策略规避风险。平安基金的神爱前用“成长与价值的平衡术”曾经上演三年4倍的好戏,却也在近两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
在时代浪潮中捕捉结构性机遇
神爱前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学专业,先后在第一创业证券、民生证券担任行业研究员,覆盖消费、科技与周期三大赛道。2015年加入平安基金后,他将宏观视野与微观选股能力注入投资框架。目前,神爱前名下共有6只基金在管,总规模达43.23亿元。
平安策略先锋是神爱前投资生涯中的代表作。自他2016年执掌以来,截至2025年3月26日,其回报率达158.51%,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的22.64%,年化收益达11.54%,在同类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33/943。
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他凭借精准的行业轮动能力,成为这段牛市周期中最耀眼的“黑马”,其管理的平安策略先锋连续三年收益率超过60%,三年间实现413.12%的回报。当时,全市场仅有5只混合型基金实现连续三年收益超60%,神爱前一人便包揽了其中2只(平安策略先锋、平安转型创新)。
超额收益源于他对产业周期的理解。以新能源赛道为例,2018年四季度,当多数机构还在为锂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担忧时,神爱前已悄然布局亿纬锂能。他通过跟踪企业产能扩张节奏和下游需求变化,预判到动力电池行业即将进入爆发期。持仓持续至2021年三季度,期间亿纬锂能股价在12个季度里涨超12倍。
“我们的成长思维不是跟着现象数据去跑,我们是依据对产业逻辑的判断、公司业绩周期的判断,走在现象数据前面去做企业的业绩周期,这个体系就包含了价值思维+成长思维。”神爱前如此强调。
他的前瞻性判断在2021年底布局海上风电时再一次得到验证:当行业景气度尚未显现时,他已提前买入中天科技等海缆龙头,为后续收益埋下伏笔。
平衡艺术:在浪尖上起舞的风控哲学
神爱前聚焦于业绩成长,认为市场涨跌的“锚”基于业绩成长,而非受外界因素干扰。在具体操作中,他将短期PEG与中长期DCF估值方式相结合,融合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犹如在成长与价值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与其他成长型基金经理不同,神爱前始终将“估值锚”视为投资决策的核心要素。2021年一季度,当白酒板块市盈率突破70倍时,他果断减持泸州老窖;同年四季度,在亿纬锂能估值触及200倍时选择减仓。他这种“敢于止盈”的操作,在基金圈中显得尤为另类。
在仓位控制上,神爱前很少通过降低股票仓位来规避风险,而是将10%-15%的资产配置于可转债。这种设计既保留了进攻弹性,又通过可转债的“下有保底”特性对冲市场波动。2022年市场剧烈调整期间,平安策略先锋的最大回撤仅为28.7%,显著优于同类基金平均35%的回撤幅度。
行业配置的均衡性是其投资框架的精髓。2021年三季报显示,其持仓覆盖新能源(30%)、消费(25%)、医药(20%)等六大领域,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比不足40%。分散化的布局使他在2020年白酒崩盘、2021年新能源回调等极端行情中均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收益曲线。
逆风时刻:盛名之下的熊市阵痛
2022年以来,神爱前的投资之路突然变得荆棘满布。
其代表作平安策略先锋净值连续两年下跌,2022年亏损18.65%,2023年进一步下滑21.42%。
神爱前管理规模从2023年一季度的88亿元缩水至目前的43.2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管理的基金中,2021年成立的平安品质优选共募资24.76亿元,而2023年成立的平安策略回报仅募资4.03亿元。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暴露出其面临的严峻挑战。
持仓同质化成为了争议的焦点。2024年二季报显示,神爱前管理的6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高度重合。“押注赛道”的操作与他过往的均衡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在市场风格切换时遭遇重创。如2023年AI行情爆发期间,其持仓的算力、数据要素标的不足,错失结构性机会;而当新能源板块回调时,过度集中的持仓又放大了回撤幅度。
神爱前曾在牛市中大放异彩,也在熊市中遭遇考验。他在“成长与价值的平衡术”,还有待长期验证。
来源:激情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