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虫害高发,谁能守住扬州的林木?“虫兵”背着“黑科技”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8:11 1

摘要:8月20日上午10点,户外气温已达37摄氏度。5名来自江苏沁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虫兵”驾车赶到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一块50多亩的林区,这里种植着大面积的白杨树。车辆停稳后,大家分工明确,换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开始分批作业。这是他们每周两次的日常——实地监测广陵

8月20日上午10点,户外气温已达37摄氏度。5名来自江苏沁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虫兵”驾车赶到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一块50多亩的林区,这里种植着大面积的白杨树。车辆停稳后,大家分工明确,换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开始分批作业。这是他们每周两次的日常——实地监测广陵40多个点位的虫情,并在必要时施药防治。

随高温天气持续,虫害进入高发期。在扬州,最常见的林木害虫是杨小舟蛾和美国白蛾。它们繁殖力强、食量大,一旦爆发,几天之内便可将整片林木的叶片食尽,造成“光头林”,不仅影响生态,也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高温下的“虫虫大作战”

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的这片白杨林,在烈日下显得有些寂静。但就在去年,这里还是杨小舟蛾的“食堂”。五名防治人员一下车就迅速进入状态。多人合作将一架大型农用无人机从车上抬下,装入事先调配好的药剂。今年33岁的曹林坤拿起遥控器,设定飞行区域和喷洒参数。不一会儿,螺旋桨声响起,无人机腾空,在林木上空来回飞行,均匀洒下药雾。与此同时,50多岁的顾明背起了沉重的喷烟设备,一步步走进林区。打开阀门的那一刻,浓密的药烟迅速弥漫开来,很快整片树林被白色烟雾笼罩。他在林中缓慢行进,确保药剂覆盖每一片叶子。“这些药剂对人体无害。”顾明解释,“但作业必须规范,尤其在高温条件下。”两个小时后,作业结束。每个人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高温下的治虫,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体力的挑战。

“蛾兄弟”成林木“破坏大王”

杨小舟蛾和美国白蛾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扬州要如此大动干戈地进行防治?“我们负责广陵、邗江、开发区等区域林木的虫害防治。”曹林坤介绍,杨小舟蛾专食白杨树叶。“白杨树叶水分充足,是它们最理想的食物。”他说,去年,由于高温和干旱,全国范围内杨小舟蛾爆发,扬州也未能幸免。“它们晚上活动时,树林里全是‘沙沙’作响的声音。”他回忆,一棵白杨树最多三天,就会被吃得只剩枝干。更令人困扰的是,杨小舟蛾在吐丝结茧时,常常成为“行人杀手”——虫丝随风飘散,容易沾附在行人脸上或衣服上,引起不适。美国白蛾则原产于北美,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其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极强。它们不仅危害杨树,还会取食多种阔叶树种,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这两种害虫都具有爆发性特征:杨小舟蛾一年可繁殖5代,美国白蛾一年3代。从成虫、产卵、结茧到孵化,完成一个周期后虫口数量呈几何级增长,防治窗口极为关键。“关键在于防治,最好在幼虫阶段进行施药。”曹林坤强调,“等到成虫飞起来,扩散范围大了,治理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幅增加。”

“黑科技”织密虫害防护网

防治虫害不仅依靠药物,更是一场讲策略、拼技术的科学行动。曹林坤介绍,目前扬州采用的防治方法丰富多元,他们会根据林木的具体生长环境、天气状况和虫害发生程度,灵活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主要包括打孔注药、喷烟治虫、雾炮车喷洒、无人机飞防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式组合出击。在无风的清晨或傍晚,喷烟治虫是常见选择。防治人员将特定药剂与柴油混合后装入设备,背挎机器穿行于林间。启动后,机器喷出浓密白烟,迅速弥漫整片林木,药剂随烟雾均匀附着叶面,可有效杀灭隐藏的幼虫。对于车辆和人员难以进入的林地,大型农用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预设航线自主飞行喷洒,实现高效精准施药。除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也逐渐推广。例如运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这种小蜂释放后会寄生蛾类的蛹,实现"以虫治虫"的绿色目标。关键在于"防大于治",监测是第一步。他们在广陵区设置了40多个固定监测点,通过剪枝观察和诱捕器计数准确掌握虫口密度,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扬州市局广陵分局相关负责人说,从今年的诱捕数据来看,防治已初见成效——去年诱捕器里"密密麻麻"的杨小舟蛾,今年显著下降,美国白蛾也仅诱到3头。科学防治的策略,正在帮助广陵乃至扬州稳步守住绿色防线。

本文来自【绿美江苏】,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