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承办的“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近日对外开放。展览以140余件/套珍贵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为核心,分“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
文 | 谷宇飞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承办的“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近日对外开放。展览以140余件/套珍贵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为核心,分“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三大板块,串联起音乐、戏剧、美术三大艺术门类的抗战记忆。冼星海多件创作手稿、日记,及其生前使用的钢笔、小提琴、钢琴等实物遗存,均为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
传承留存抗战艺术记忆
展厅以红黄为主色调,分别象征革命先烈的鲜血与奔涌的黄河。步入其中,“战歌震山河”板块即刻将观众带回抗战时期的“音乐战场”。该板块以冼星海创作生涯为主线,辅以聂耳、任光等抗战音乐家的珍贵遗存,呈现了当时音乐创作的集体面貌。
“这次展出可以说是一次历史的对话和精神的洗礼。”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副馆长邵晓洁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自成立起,便着力收集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的史料,才得以清晰梳理并呈现出如今完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脉络。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下称“音研所”)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建所初期,在首任所领导李元庆、杨荫浏的带领下,音研所就十分重视抗战音乐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展示。尤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下称“延安鲁艺”)音乐系教员李元庆的统筹下,音研所全面征集聂耳、冼星海的日记、创作手稿、文论、遗物等资料,筹办纪念展室,内部出版5册《星海专辑》与3册《聂耳专辑》,后续还主持编辑出版《冼星海全集》《聂耳全集》。
与此同时,萧友梅、黄自、任光、张曙等一大批音乐家的手稿、作品及文字论述也被广泛收集。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资源,既是研究抗战音乐的重要学术资料、抗战文艺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烽火岁月中的集体记忆。
展柜中,一张泛黄的巴黎国立音乐与戏剧学院学生证静静陈列,见证着冼星海青春时期的留法求学经历。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回国,在上海开启抗战音乐创作之路。展览通过“上海时期”“武汉时期”“延安时期”“苏联时期”四个阶段,清晰呈现其创作风格的演变。一张张泛黄的乐谱手稿上,作曲家落笔时的修改痕迹清晰可见,完整展现创作思路的变化;部分作品还搭配初版印刷稿形成对比,直观呈现从草稿到正式出版的全过程。此外,冼星海作品《救国进行曲》《战歌》、与夫人钱韵玲的通信,以及他的日记、入党申请书、演出服、钢笔、照片等实物均同步展出,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也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
冼星海与钱韵玲通信满含温情
上海时期展区内,《救国进行曲》手稿格外引人注目。这首作品与《战歌》录制唱片后销量可观,冼星海也因此被任光推荐进入百代唱片公司,改善了当时的拮据生活。然而,因作品传递出强烈的抗日精神,唱片母板最终被销毁,如今展厅墙上陈列的手稿,成了这段历史的惟一见证。手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从音符调整到歌词润色,仿佛让人看到冼星海在灯下反复斟酌的身影。
武汉时期展区里,一封冼星海与钱韵玲的通信满含温情。这是两人相识后的第一封信,信中冼星海邀请钱韵玲“来歌舞队练习”,字里行间满是青涩与真诚。这对革命爱侣的结合,不仅是一段爱情佳话,更成为冼星海创作的重要精神支撑。展区还陈列着冼星海在武汉首演《空军歌》的节目单,纸张上印着“五四大街”(现武汉中山大道)的演出地址,见证着他在战火中用音乐鼓舞军民的热血时刻。
1938年,在周恩来安排下,冼星海前往延安鲁艺任教。展览中,一份延安鲁艺聘书原件显示,当时担任副院长(院长暂缺)的是沙可夫;而冼星海1939年、1940年佩戴的两枚延安鲁艺胸章,也见证了他在延安时期的荣光。
鲁迅艺术学院给冼星海的聘书
冼星海延安鲁艺胸章
苏联时期的展品则饱含思乡之情。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考察,后因战乱化名“黄训”(取自母亲姓氏与岳母名字)滞留。展览中,一幅他在如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创作的丹青上,落款又自称“孔宇”。这些化名背后,是他在烽火岁月中保护自己、坚持创作的智慧。邵晓洁认为:“观众看到这些物品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跨时空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直观的,也是感性的,能够带给观众情感的温度,更能够激发观众的共情和震撼观众的心灵。”
《黄河大合唱》双版本首展
本次展览最受瞩目的亮点,便是《黄河大合唱》1939年“延安稿”与1941年“莫斯科稿”的首次同台。这两份均入选2003年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手稿,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国宝级”文物。
在延安,冼星海迎来创作爆发期,《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经典作品相继诞生。展柜里,《生产大合唱》手稿标注着“1939年3月创作”;延安版《黄河大合唱》仅用六天便完成创作,扉页上的红字“黄河”,是作曲家呕心沥血的象征。
音研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田青评论道:“六天六夜,冼星海没有走出窑洞,六天六夜之后,当他推开窑洞的门,看到延安天空上那一轮朗日的时候,在他背后窑洞的小小炕桌上有一摞手稿,封面就是今天大家在展馆看到的。上面他用苍劲的笔意写着两个大字‘黄河’。”
冼星海在鲁艺北门外的窑洞里创作
“延安稿”是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中创作的原始版本,用蓝色墨水书写,字迹工整却难掩创作激情。其中“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乐章修改次数最多,最初为朗诵形式,后续不断调整,清晰呈现作品的打磨过程。
《黄河大合唱》(延安稿)手稿
节目单史料显示,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时,由演剧三队担任合唱,此次演出属“非专业演唱”。冼星海还曾在日记中记录了“女高音走音”的小小遗憾。同年5月11日的公演则大获成功,冼星海亲自指挥,延安鲁艺乐队与合唱队默契配合。7月8日,周恩来总理观演后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赞誉。
冼星海(前左八)、光未然(前左七)在延安与上海救亡演剧队成员及《黄河大合唱》乐队队员合影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莫斯科稿”是冼星海在苏联期间对作品的修订版,新增管弦乐配器,标注着“三管编制乐队”“加入序曲”等字样,是他力求《黄河大合唱》尽善尽美的直接体现。
《黄河大合唱》总谱(莫斯科稿) 手稿
可惜受当时条件所限,冼星海生前未能听到这个版本的完整演出。手稿旁陈列着1955年李焕之主持改编版、1975年中央乐团严良堃指挥版《黄河大合唱》黑胶唱片,并配套耳机供观众聆听,直观呈现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1955年,时乐濛指挥总政歌舞团演出《黄河大合唱》
邵晓洁认为,两份手稿作为第一手资料与最直接物证,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两部手稿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乃至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载体,是一代音乐家炽热民族魂的精神写照。它们的意义已经不限于一部音乐作品的范畴,而是熔铸了一代人的热血与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最悲壮激昂的呐喊。”
聂耳日记是“人气展品”
除冼星海外,展览还呈现了聂耳、任光等抗战音乐家的风采,全面展现当时音乐创作的“集体面貌”。聂耳的日记手稿是展区的“人气展品”。日记中,他不仅记录了创作日常,还写下“拉大提琴比拉小提琴好”的练琴感受,甚至细致描述在电车上捐出惟一一毛钱的经历——从中既能看到人民音乐家真实朴素的生活,也能发现他为练琴“拉得比从前好”而喜悦、与朋友交流趣事的鲜活一面。日记中提及的聂耳与任光、田汉的合作细节,更印证了当时音乐家们“常聚在一起讨论创作”的深厚情谊。
任光展区则聚焦其“中国电影音乐先驱”的身份,展柜中的《渔光曲》唱片格外醒目。工作人员介绍,《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影片,其配乐“开创了中国电影配乐的先河”,唱片发行后迅速售罄。任光在百代唱片公司期间,凭借法语优势与自身条件,为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提供保护与创作场所,还组织录制《义勇军进行曲》,为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区还陈列了《抗敌歌集》《抗日先锋歌集》等多本抗战歌曲集:其中《抗敌歌集》采用石印技术——因当时缺乏先进印刷设备,只能以石头为版,如今字迹已斑驳。1938年出版的《晋察冀一个小姑娘》小册子则尤为特别,它以源于传统曲艺、通俗易懂的“说唱叙事歌”形式,讲述“小姑娘骗日军”的故事,生动体现了音乐家们让音乐走进大众的理念。音研所副研究员石一冰认为:“从聂耳的日记看,他是一个早熟、早慧的青年。他从初中时代开始就关心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他还善于将不同学科贯通思考,例如学习了生物知识,他的思考是‘故生理上言之,学习即系于神经系中建立通道。’”石一冰介绍,日记中的聂耳是一个对艺术执着而且情感敏感的青年,他的日记中有乡愁,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艺术追求、感悟和设想,“透过文献展,我们感觉到聂耳不再是以往矗立在文艺界的一尊革命音乐家雕像,而是一个从早慧、早熟,最终快速走向革命道路的活生生的青年人,一个大胆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音乐道路的青年人。”
集中展示抗战木版画
展览的“兰台唱金戈”与“刀笔砺丰碑”两大板块,将视角从音乐拓展至戏剧与美术领域,既陈列梅兰芳等戏曲名家的抗战遗存,也展示延安鲁艺美术系的版画作品,全面呈现抗战文艺的多元面貌。
“兰台唱金戈”戏剧展区以“传统戏曲的抗战转型”为主题,重点呈现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家的“爱国行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梅兰芳录制的《生死恨》《抗金兵》唱片,以及抗战期间的一系列演剧文献实物均一一亮相。后来因日军逼迫,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
梅兰芳《生死恨》提纲
工作人员介绍:“梅兰芳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他在抗战期间的坚守也代表了一代戏曲艺术家的典范。”该展区还陈列着来自当时演剧队的话剧海报与巡演日记。其中一篇日记里,团员写道:“舞蹈音乐会下月,吃花生米当水果。”简单一句话,生动记录下抗战年代物资匮乏的艰苦处境,更让人读懂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心中那份永不熄灭的艺术热忱与精神坚守。
“刀笔砺丰碑”美术展区集中呈现了沃渣、力群、彦涵、王琦等延安鲁艺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他们以刀为笔记录时代,创作大量抗日题材木版画;这些作品与其他书画、雕塑作品一起,真实还原了军民抗战情景与人民生活状态。
沃渣木板画《卢沟桥抗战》
此外,展区还陈列着齐白石的墨宝真迹,题有“保民德乃大,道国行维艰”字样,笔力透纸之处尽显救国情切。
齐白石《保民道国联》
丰子恺的漫画《炮弹作花瓶》则为展区增添了人文温度,画中“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的文字,以“子弹壳插荷花”的意象表达对和平的期盼,用细腻笔触传递反战思想,尽显艺术家的人文关怀。
丰子恺《书画集锦》选页
这场展览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陈列,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策展团队在细节上精益求精,通过多媒体技术、互动设计与学术支撑,让观众既能“看展品”,更能“懂历史”。
邵晓洁介绍,除加强对这部分藏品物理载体的保管与保护外,随着藏品数字化工作的逐步深入,目前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工作,为今后的藏品活化利用打好了基础,从而能够更加持续、深入地服务于抗战文艺研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些珍贵藏品,仍在诉说着烽火岁月的激情与担当。
烽火艺魂永不灭!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供图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