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啥?因为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你有没有稳定的供应链,不只是决定你“能不能赚到钱”,更直接决定你“能不能活下去”。
现在呢?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内卷的方向,不是“卷广告投放”了,而是开始卷供应链:
电商平台在搞“预售-准时达”;制造企业在建“柔性供应链”;零售巨头在说“全链路透明协同”。甚至我们熟悉的那句口号也变了,从“用户为王”,变成了“供应链为王”。
为啥?因为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你有没有稳定的供应链,不只是决定你“能不能赚到钱”,更直接决定你“能不能活下去”。
为什么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向“供应链控制力”倾斜?而且这个“控制力”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构建?
很多人一提“控制”,就以为是调货、压价、控库存那套,或者说我上了ERP、MES、WMS、APS,那就是控制力了?
其实不是。
真正的“供应链控制力”,指的是:企业能不能对供应链的关键资源、信息、节奏、风险做到可预测、可协调、可替代、可压缩。
资源掌控能力强:关键供应商愿意优先配合你,不是你求他,而是他抢着给你供货(比如华为对部分核心元器件厂商的议价力)。信息反馈够快够准:你知道哪里有风险、哪里在波动,比如客户需求变了、原料涨价了,你系统马上能反应过来并调整计划。节奏协调统一:采购、生产、物流、销售不是各干各的,而是节奏一致,不堆货、不脱节。备份方案充分:供应商一出事,你有B、C方案能接得上,不至于全线停摆。成本动态可控:你知道钱花在哪、哪能省、哪该投,单位成本是逐步可压缩的。如果你供应链不具备这几个特征,说白了就靠人“救火式运营”,那你的业务一旦规模大了,问题只会被无限放大。
以前全球分工,各做各的,原材料印度搞,制造中国搞,品牌欧美搞。但现在呢,地缘政治+关税战+出口管控+本地化需求一上来,企业不得不考虑“多区域供货”“国产替代”“应急响应”,你再用原来的线性供应链逻辑来跑,直接GG。
比如华为,为什么能顶着制裁活下来?核心原因之一是它早早布局了“备胎计划”,强化了自身在供应链上的自主可控能力。
现在的客户,动不动就要“7天交货”“个性化定制”“快速打样”“价格还得低”,这种需求已经不是靠“压榨供应商”就能满足的,而是要供应链整个系统变得灵活、响应快,协同效率高。
SHEIN怎么做到从设计到发货只要7天?它靠的是“高度数字化的供应链+柔性小单快反制造体系”。这不是哪家ERP系统能独立搞定的,而是整个控制逻辑、资源调配、供应商管控、数据驱动能力的整合结果。
经济形势不好,订单可能突然少一半,资金链随时吃紧。这个时候,你供应链跑得越稳,现金流就越安全。
会控供应链的企业,知道哪些库存能压缩、哪些款项能延期、哪部分物流能共配,一动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流动性释放
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不少人可能心里想:听懂了,但要真做,靠人管行不行?
说实话,不太行。
因为光靠“人盯人”,信息不透明、流程走不动、异常预警滞后……迟早是出事。真正想构建可复制、可扩张的供应链控制力,必须靠“系统”。
那系统怎么用?用哪个系统?SCM?ERP?WMS?MES?TMS?
光听名字就头大,更别说怎么用、怎么打通了。
那有没有可能,用一套“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把需求、采购、库存、交付这些流程全串起来?
答案是:有。 但你得知道这套系统该长啥样、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怎么用起来才能跑通“控制力”。
一个合格的供应链系统,不是菜单多、功能炫,而是能帮企业搞定这三件事:
你知道现在手上有什么(库存)你知道未来要什么(需求)你能控制资源流向哪里、什么时候到(采购+交付)所以,一套合格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系统),核心必须具备这几个功能模块:
需求预测模块:拉销售数据、项目数据、客户订单等,形成动态需求计划;采购协同模块:计划驱动采购、可追踪采购进度、对接供应商报价/交期/开票;库存管理模块:实时掌握库存数量、在途物料、呆滞预警、出入库记录;供应商管理模块:合同、准入、绩效、账期一体化,支持审批、比价、对账;订单履行模块:订单跟踪、节点进度、交付预警,交货时间全流程可控;异常处理模块:自动识别断货、超期、延误风险,触发预警或流程审批;可视化控制看板:核心数据集中展示,让老板/项目经理/采购一眼看出问题在哪。一句话,这套系统的目标是:让你在“计划-采购-库存-交付”这条链路上,做到实时掌握、快速响应、异常可控。
哪怕只有一个系统,也不是一装就灵,要用对地方,得跑通这四个逻辑:
说白了,供应链的前半段,全靠计划来“带节奏”。
传统做法里,很多采购部门就是一个“被动接受方”:
销售拍脑袋说下个月要10万套;项目经理临时喊缺料;生产说明天没原料了要补货……结果就是:不是买多了堆仓库,就是买少了延交期,全靠经验和吼。
用系统怎么做?
系统自动抓取销售预测、历史用料、项目需求,形成“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里定义产品结构(BOM)和交期时间窗,自动反推每种原材料的采购时间;每天/每周一刷新计划,系统就能算出:你现在应该下哪些订单、量是多少、啥时候该到货。这一步,是从“人驱动”变“系统驱动”。
采购是供应链中最“容易掉链子”的环节,因为它受外部太多干扰:供应商迟迟不发货、比价流程拖太久、订单漏下……
用系统怎么做?
系统按计划自动生成“采购申请单”或“采购建议单”,交由采购专员一键生成订单;所有采购单状态:已下单、供应商确认、预计到货、实收量、对账发票,全流程透明;系统内可绑定供应商名录、合同价、对账周期、历史履约评分,不再“人盯人”;还能设置采购异常自动预警,比如:超过5天未确认、晚到超过2天,系统弹窗+消息提醒。库存不是“越多越安全”,也不是“能出货就行”。真正牛的库存系统,能帮你掌握这几个关键数据:
实时库存量(含在库、在途、锁定量)库存结构(哪种物料多、哪种常缺)库存健康度(呆滞率、周转天数、ABC分类)用系统怎么做?
每次入库、出库、领料都上系统,绑定物料编码、批次、项目号;系统自动算当前库存量、计划未来库存、预计缺料/积压;可以设“安全库存上/下限”,超过或低于就自动预警;呆滞超90天、周转慢的物料自动加入报废/处理建议。很多企业认为“供应链只到出库”,但在今天,客户在乎的是“有没有按期、按质、按合同交付”。
用系统怎么做?
每张销售订单或项目合同,挂上交付计划:什么时间、发哪些货、哪种包装、是否需发票;系统每天跑交付计划进度,自动关联采购/库存/发货状态;出现“采购未到”“库存不足”“发货延迟”,系统提前标红、预警、协同相关人处理;配送可对接TMS/快递平台,客户也能实时查单。如果你是一个还在成长期的企业,搞不起多个大系统:
不想折腾IT;人手少、流程简;想先把采购、库存、交付这些基本跑顺;那一套轻量化、流程闭环、可追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最稳的起点。
它能让你:
先把数据留住;把动作规范;把资源调度“搬上系统”,不是靠人盯;最关键:老板、财务、运营三方能看到同一张“供应链大图”。写在最后:未来卷的不是产品,是响应速度和风险弹性
供应链这事,越到后面越不是“谁价格压得狠、谁库存少”这么简单的博弈,而是看谁能在不确定中活得稳、变中应对得快、需求一到就能拉起生产线。这就是控制力。
所以,当你在琢磨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时候,别忘了问自己一句:我有没有真正掌控自己的供应链?
一家公司有没有未来,不是看你有多少业务员,而是看你有没有一个跑得快、应得住的供应链团队和系统。
来源:九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