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轰20,中国还藏有另一款战略轰炸机,性能强大到足以威慑美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7:36 1

摘要:歼—20S双座隐身战机、DF—61洲际导弹、JL—1空射弹道导弹,一个个“硬核”装备轮番亮相,简直让军迷们看花了眼。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202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火爆全网。

歼—20S双座隐身战机、DF—61洲际导弹、JL—1空射弹道导弹,一个个“硬核”装备轮番亮相,简直让军迷们看花了眼。

别说国内观众,连老美都坐不住了。

前总统特朗普赶紧出来“灭火”,说这阅兵“不是针对美国”,日本更是连嚣张的气焰都没了,瞬间“老实”下来。

这场阅兵不只是秀肌肉,更是中国战略轰炸能力的一次“大考”。

不过说到轰炸机,就不得不提轰20,其实不止轰-20,中国还有一款战略轰炸机,美国真是“怕啥来啥”,得好好想想怎么接招了。

要知道轰—20,那可是中国空军心心念念的“杀手锏”。

2016年,空军司令员马晓天首次公开确认这个项目,定位是核“三位一体”里的空基支柱。

2024年3月,副司令员王伟又放话,轰—20“很快亮相”,技术上没什么瓶颈,预计2025年首飞,2030年代就能正式服役。

这架飞机的轮廓,早在2021年招飞宣传片里就露了个影子,飞翼造型跟美国的B—2和B—21有点像,妥妥的隐身设计,雷达几乎抓不到。

轰—20有多厉害?咱们来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航程预计在8500到12000公里,作战半径能到4000到6000公里,轻松覆盖关岛,甚至能摸到夏威夷。

载弹量10到20吨,核弹头、常规炸弹、高超音速导弹随便挂,什么都能干。

尤其是能带上JL—1空射弹道导弹,射程5000公里,核常兼备,直接把美军的太平洋基地纳入打击范围。

实际上,这家伙从中国沿海起飞,悄无声息地绕过美军的雷达网,直奔关岛扔一波“重磅礼包”,美军想拦都拦不住。

更关键的是,轰—20不只是单打独斗。

它能跟歼—20、无人僚机组成“天团”,执行从侦察到打击的全套任务。

比起美国B—2的20架存量,轰—20一旦量产,规模肯定小不了,妥妥地让中国战略空军跻身世界顶尖。

如果说轰—20是“慢工出细活”,那MD—22就是“快刀斩乱麻”。

2022年珠海航展,这款“鸣镝”宽域飞行器一亮相,全球军迷都炸了锅。

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广东空气动力研究所联合研发,MD—22到2024年已经完成了9次高空测试,技术成熟得吓人。

它长10.8米,宽4.5米,起飞重量4吨,航程8000公里,速度从0到7马赫随便切换。

别看它载荷只有600公斤,3到4枚小型核弹头(100千吨TNT当量)塞进去,威力一点不含糊。

更牛的是,它用的是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配合乘波体气动设计,能在临近空间(20到100公里)以6g的机动性“乱窜”,美军的THAAD和SM—3反导系统见了都得头疼。

MD—22可不是光用来做实验的“花瓶”。

它的设计已经成熟到能直接上战场,执行快速突袭、侦察甚至“斩首”任务。

比起美国的Talon—A(载荷才300公斤,还在测试阶段),MD—22简直是“降维打击”。

俄罗斯?压根没这号装备。

MD—22就像一把高超音速的“利箭”,弥补了轰—20还没服役的空档,直接让中国战略打击能力上了好几个台阶。

轰—20和MD—22就像中国战略空军的“双翼”。

轰—20是大航程、隐身、载弹量大的“重型选手”,适合长途奔袭,悄咪咪地接近目标。

MD—22则是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突击手”,能在临近空间以7马赫“秒杀”对手。

两者的组合,简直就是“慢隐快击”的教科书级别搭配。

轰—20带着无人僚机(如攻击—11)负责压制敌方防空,MD—22趁乱冲进去“点穴”,从第一岛链到美国本土,哪儿都能打。

对比美俄,美国的B—2和B—21航程虽长,但数量少得可怜,B—2才20架,B—21计划100架,成本还高得离谱。

俄罗斯的图—160航程也差不多,但技术老旧,维护成本高得吓人。

中国的轰—20一旦量产,搭配MD—22的高速突防,再加上歼—20S和无人僚机的协同,战斗力绝对是“1+1大于2”。

几十年来,美国靠着“岛链封锁”战略把中国围得死死的。

第一岛链从日本到菲律宾,第二岛链到关岛,第三岛链直达夏威夷,层层设防,摆明了想卡中国脖子。

可现在,轰—20和MD—22的出现,直接让这套“锁链”开始松动。

外媒爆料的MD-22

轰—20的12000公里航程,轻松覆盖关岛、夏威夷,甚至能摸到美国西海岸。

MD—22的7马赫速度和临近空间机动,压根不给美军反导系统反应的时间。

加上中国现有的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射程5000—8000公里)、JL—3潜射弹道导弹,以及轰—6N的5000公里空射导弹,美国的太平洋基地现在是“四面楚歌”。

更麻烦的是,中国还搞了个米波雷达反隐身网络,专门克制美军的F—22和F—35。

歼—20舰载机再一配合,美军隐身战机的优势基本被削平。

美军航母的防空圈也就1000公里,轰—20和MD—22完全可以在安全距离外发射导弹,撤得比谁都快。

美国想靠数量取胜?

不好意思,中国轰—6系列已经超过231架,轰—20量产后,规模只会更大。

美军的B—2才20架,B—21刚开始爬坡,数量上完全不是对手。

面对中国的“双翼”威胁,美国也不是完全没招。

B—21“突袭者”是美军的新希望,2023年首飞,计划2026年起部署关岛和澳大利亚。

它的雷达截面积只有0.01—0.02平方米,比B—2(0.1平方米)还隐身,航程11000公里,能带核巡航导弹(LRSO)和巨型钻地弹。

但问题来了,B—21一架造价7.5亿美元,计划100架的总成本高达550亿美元,国会预算卡得死死的,量产速度能有多快?

再说,B—21再牛,也得面对中国的米波雷达和歼—20舰载机,突防难度不小。

B—2这边,美军从2008年到2014年花了大价钱升级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能带80枚JDAM或者2枚30吨级的巨型钻地弹,核打击能力到2032年退役前都够硬。

但数量太少,根本没法跟中国的轰炸机群硬碰硬。

反导方面,美国在关岛部署了THAAD系统,还联合日本搞了雷达网络,计划重启二战时的天宁岛基地,试图补强第三岛链。

但中国的东风—27和MD—22机动性太强,THAAD和SM—3的拦截成功率低得可怜。

美军还想拉盟友壮胆,跟日本共享情报,在澳大利亚部署B—21,甚至支持菲律宾、越南在南海搞点小动作。

可这些盟友的实力,面对中国空军和海军的联合火力网,基本就是“杯水车薪”。

美国情报界对中国的反应挺矛盾。

五角大楼2024年的报告还嘴硬,说轰—20得10年才能亮相,威胁不大。

然而中国的研发速度快得超乎想象,轰—20的隐身性能可能比预想的更接近B—2/B—21。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还喜欢“放烟雾弹”。

2021年,中国某航空公司“放烟雾弹”,在网上流传一段疑似轰—20试飞的视频,歼—16伴飞,引发热议。

这招挺高明,等于给美军情报部门下了个套,逼着他们得重新评估中国空军的实力。

美国怎么办?只能赶紧“补课”。

面对中国这“双翼”战略组合,美国得从几条线上突围,不然太平洋这盘棋可不好下。

加速B—21和无人技术

B—21是美国的“王牌”,计划2026年起部署100架,替换老旧的B—2和B—1B。

可这还不够,美国得赶紧把高超音速武器(像AGM—183A ARRW)和无人僚机(XQ—58A“女武神”)搞上正轨。

ARRW测试失败了好几次,2024年还没服役,HACM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也还在爬坡,离中国MD—22的7马赫差得远。

美国还得把NGAD六代机计划推快点,配合无人僚机(比如攻击—11)执行侦察、轰炸甚至“斩首”任务。

歼—20S的“指挥官”角色,让无人僚机顶到危险区域,解放军这套“有人+无人”打法,已经把美军逼到墙角。

俄军的无人僚机还粗糙,美军的还在试飞,中国的已经批量服役,型号还五花八门,领先不只一星半点。

阅兵里,核导弹方队更是重头戏。

JL—1空射弹道导弹,挂在轰—6N机腹,射程5000公里,核常兼备,全球仅俄“匕首”能比。

JL—3潜射弹道导弹,直追美“三角戟—2”和俄“布拉瓦”。

DF—31BJ首次亮相,DF—61跳过DF—51,直接亮相手里牌,暗示中国导弹研发速度快得吓人,可能还有更先进的DF—71在“待机”。

DF—5C更简单粗暴:“全球覆盖”,没什么好说的。

这场阅兵的“杀气”不是盖的。

从实战化的体系编组到新锐装备,中国展现的军威前所未有。

有人觉得这太高调不好,可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软弱换不来尊重,硬实力才是硬道理。

阅兵直接让“特没谱”变“特懂事”,日本也蔫了,没美国撑腰,他们还能蹦跶多久?

而中国从“任人宰割”到“不可战胜”的转变,靠的就是这股硬实力。

参考资料:上游新闻——亮点太多!一文速览九三阅兵国之重器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轰20?

来源:渣叔罗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