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北的宁静。平津迅速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更是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
三百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穿越三千五百里山河,用六十八天时间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悲壮的行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北的宁静。平津迅速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更是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
国难当头,中国教育精华面临生死存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学。
但仅仅一个月后,南京陷落,战火危及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1938年2月,三百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穿着军装,打着绑腿,握着纸笔,背着器材,踏上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长征。
西迁决策,保存文明火种
“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面对“民族危机时刻,青年学生该往何处去”的大讨论,国民政府最终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到临时大学演讲时说:“我们已经过了许多年的不生不死,以致国家成为如此。现在不容许我们再不生不死下去了……要到那里去,最好就用两条腿走,这也是一种教育。”
梅贻琦校长则坚定表示:“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这难道不比打仗更加艰巨吗?”这番话改变了许多反对迁校者的态度。
三千五百里,步履不停的学堂
西迁队伍兵分三路:大部分教师、家眷、女生和体弱男生经香港辗转赴滇;冯友兰、朱自清等教授乘汽车到越南,再由滇越铁路入昆明。
而由体壮男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则靠两条腿徒步完成远征。历时68天,跋涉3500里,跨过湘黔滇三省的崇山峻岭。
步行团不同于士兵队伍,途中凡遇到名胜古迹,一定安排参观。学生们一边行军,一边调研;山野为教室,大地作黑板。闻一多在古庙里讲授古典文学,袁复礼手拿地质锤野外现场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刘兆吉教授当时还是南开大学学生,他利用此次旅行采集了2000多首民谣。为了央求老乡唱民谣,他用学校发的抗疟疾药丸来换,后编辑成《西南采风录》。
投笔从戎,学术报国
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办学环境极度简陋,但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秉持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理念,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己任。
联大学生的参军热潮共有三次:第一次在抗战初期;第二次是为来华美军配备翻译人员;第三次是抗战末期报名参加青年军。先后在联大上学的学生有8000人,投笔从戎者总数不少于1100人,约占联大学生总人数的14%。
联大师生还与飞虎队合作,形成了以中共联大地下党支部书记马识图为核心的国际友谊工作小组。他们为飞虎队翻译各种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并通过后者将信息传播至美国。
璀璨成果,苦难中的辉煌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毕业约4000人。其中诞生了后来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5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丰硕: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论道》、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许宝騄的《数理统计》论文等,均由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定给奖。
深远影响,教育史上的丰碑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8年,但保存了中华民族的国粹文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迁的学校对于西南、西北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战胜利后,西北联大中的大部分院校留在了西北地区,为建设西北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改变了地区文化教育的不均衡状况,推动了西南、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中国高等学校变迁》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中,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被完全毁坏。正是内迁决策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有生力量。
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宣告解散,北大、清华、南开陆续北返。
联大师生们带走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有一种精神——“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这种精神在战火中淬炼,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
当年步行团成员余道南曾说:“这次远征对我等知识青年来说,是一次考察与锻炼,以数百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组成如此庞大的队伍,一步步地踏越湘黔滇,这可算是历史上的一次壮举。”
八十年过去了,联大师生在茅草屋中静坐听雨、在敌人轰炸下坚持上课、在徒步三千五百里途中教学不辍的身影,依然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动人的画面。
来源:不二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