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会在武鸣:天主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26 00:28 1

摘要:天主教,全称为“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新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天主教于明末传入广西,至清末五口通商后开始广泛传播……本文原载于《武鸣文史资料 第6辑》,收入「思恩府驿站」有编辑改动。

编者按:

天主教,全称为“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新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天主教于明末传入广西,至清末五口通商后开始广泛传播……本文原载于《武鸣文史资料 第6辑》,收入「思恩府驿站」有编辑改动。

外国教会在武鸣(上篇)

作者:蒙力力

小 引

“基督教(指基督旧教,即天主教)于明末流入本省,明思宗及永历帝母后均笃信此教,寻因桂王被迫来桂,基督教始传入广西。……五口通商而后,传教载在约章,至是内地始立教堂,广西之有教堂,盖创于清代末叶也。”(注:见民国二十二年《广西年鉴》第一回。)

所谓“五口通商而后,传教载在约章”,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侵袭大沽炮台,强据天津,以进攻北京为威胁,迫使清政府于一八五八年六月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的《天津条约》。而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因素,则是法国愤于广西的“西林教案”,(注:指1856年2月法国传教士马奥斯丁( AU GUSTECH AP DELAINE) 在广西省西林县被县官张鸣凤逮捕并被处死一案。)

“英法两国决定对马奥斯多神父被害之事共同提出赔偿要求,并且共同派道兵船到白河口,追使中国对于广州和其他各地的中国人的敌视行为提出道歉,同时进行修约”。(美籍马士.宓亨利著《远东国际关系史》上册( 177~182页)

△大清同治二年白纸木刻本徐家汇耶稣会院藏书《中国大主保圣若瑟月》耶稣会士李秀芳述,司牧亚弟盎郎准印,天主教古籍

《天津条约》是国际签约中辞句最为含糊的条约之一,西方列强在多条款项中故意留下纰漏,以便后来在中国继续扩大侵略作借口。条约规定,“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 中英《天津条约》);在通商各口岸,外国人“或长住,或往来”,“毋庸领照, 一如内地民人无异”(中法《天津条约》)”;“入内地传教之人, 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中法《天津条约》)。自此,所有外国传教士均获得进入中国内地传教权利。③(注③参考张寄谦著《中国通史》下册)

禁令一开,大批传教士——有的怀着“传播福音”的诚心,有的则披着宗教外衣,怀着殖民主义的狼子野心,还有介于二者之间、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干了侵略勾当,又传播了宗教,推进了文化交流的信徒,或跟随本国商船,或搭乘巡洋兵舰,飘洋过海,纷纷涌入中国,由海岛而大陆,由南方而北方设堂开教。

他们贱价收买土地,随意购置房产,擅划势力范围;星罗棋布,各成派系。不但通都大邑遍布教堂、会所、孤儿院,甚至在一些交通闭塞的壮乡、苗村、瑶寨,也驻有神父、牧师、传道员。

△清末天主教手抄本文献

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和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先后在广西境内设立教堂138个,神职人员240 名,(外籍主教、神父54名,修女14名3中籍神父20名,修女152名);基督教有浸信会、宣道会、长老会(后改信义会),圣公会、安息日会、五旬节会、循道会、信爱会、神冒会、内地会、自立会、信义会、新约教会(后改五旬节圣结会)、传道会(后并入圣公会)、基督徒聚会处、水上布道会等十六个教派,在广西各县共设教堂169个,外籍教牧人员来过广西有姓名可查者达500余人。(注:摘自吴国强、陈仁华、庾裕良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第三部分第六节,及访广西基督教会会长余耀昆牧师所录。)

武 鸣 天 主 教 概 况

(一)最早进入武鸣传教的洋神父

据县公安局所存档案记载,最早进入武鸣区域传教的外国人是沈士杰( MGR. A LBOUY,注: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都喜欢起一个中国名字),1880年生于法国,1903年由法国巴黎差会派来中国,主要传教地点在武鸣和桂平白沙,后提升为广西教区第七任主教。

1905年左右,武鸣东区朔板屯(现属两江乡培群村)有一村民叫赵有荣,一次因事去南宁,路过天主堂,闻大堂内圣歌庄重,见信徒虔诚,便好奇地进去听了一堂道,颇受感染。主教刘志忠( LEP . DUCOUR)发现后,心血来潮,当即便派沈士杰教士跟随赵有荣,返回朔板,开辟堂区。(注:据另一资料记载,刘志忠当选广西教区主教一事是1911年1月正式获批准,同年6月4日在马尔谷主教手下于南宁大教堂领受祝圣典礼,故当时的主教应是罗惠良一丁·M .LAVEST,此事可能述者记忆有误。)(注:蒙子文神父回忆录。)

朔板村来了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高鼻、蓝眼、蓄须、会讲半生不熟汉语的洋教士,着实引起了一番不小的轰动。每天来赵家观奇看怪的村民络绎不绝。沈神父对围观的百姓毫不介意,反而抓住一切机会向村民们宣讲西方人顶礼膜拜、充满神秘色采的神——天主。一个天主包含三位;圣父、圣子、圣神;好比人有一个灵魂,灵魂有三能;明悟、记含、爱欲。明悟比圣父,记含比圣子,爱欲比圣神;官能是三个,而灵魂只有一个。耶稣是天主,因为他有天主的本性本体;又因耶稣有灵魂和肉身,故此是人,即真天主。信徒尊之为天主耶稣…….

时值光绪末年,这在交通闭塞、绝少与外界来往、自然科学知识匮乏、脑后还留着小辫子的村民来说,沈神父有关造物主造生人类、主宰万物、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有神论述,无疑是对他们心目中的天堂与尘世、神灵与凡人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自古以来,夭下万国,没有一个民族不信神的。这种普遍的敬神心理,似乎与史俱存。当人们对一些所不能理解的严酷的自然现象无能为力时,鬼神作祟的说法更顺乎情理,只是不同民族信仰的神称呼不同罢了。

△圣利高列灵修名著1902年慈母堂初印《备终录》,天主教文献

广西壮族信仰多神,巨石、老树、山川以及龙蛇、鸟兽等自然物和祖先神,均受崇拜。当地壮民家家中堂正厅神龛香火不断,敬奉祖宗牌位,相信祖先在天之灵能保佑运通丁旺,财富粮丰。屯里还设一处公众祭祀的土地庙,庙台虽几块砖瓦砌成,用料简单粗糙,地位却神圣无比,歹徒过此也不敢造次。

沈神父传教有方,从不耳提面命,总是循循善诱,不久,赵有荣、陶桂新及其他一些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村民便欣然奭快地由敬奉祖先、敬奉土地菩萨改为信奉天主耶稣,并率先领洗入教,成为武鸣第一批天主教徒。

在世界天主教徒的乐捐下,沈士杰从主教那里拿到一笔134款项,于赵有荣家近旁以低廉价格买进两亩多园地,民国元年(1911年)建成一座千打式垒式的,基本不脱离壮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又叫经堂)。

不可否认,圣经里记载着许多美妙动人的故事一教人行善积德,劝世戒邪惩恶,其中精华部份,在世界文学史上,至今仍占一席之位。它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不少方面互相吻合。譬如;人生在世应立谦逊、良善、忍耐、听命、爱仇等德行,与古代圣贤推祟的“克巳复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亦颇多相似。难怪当地民众- -经听道便趋之若鹜。

民国二年,广西都督陆荣廷派兵修筑了广西第一条公路-巢武公路,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沈神父来武鸣堂区的传教越来越频繁了。他舍弃古老的舆马,驾着一辆越野吉普,风驰电掣,穿山越野,往返城乡,异常引人瞩目。此后,朔板教堂又建起了宿舍、诊所、学堂;筑墙为界,开辟了果园、菜地,还挖了一口清水井,供轮派在此作圣事的神父和修女使用,教堂也随之渐渐兴旺发达起来。

据后来公安机关查实;沈士杰在武鸣东区三个行政区传教,收徒73人。有4名神职人员常驻教堂,其中有韦达风、韦秀珍(皆为修女)黄锦花(两江和圩人,曾在南宁拉丁书院学习,半途辍学回家,后被请为传教先生),另一位佚名,难以查考。

△1941年 天主教神话故事宣传画

(二)继任的四名中国神父

1919年,沈士杰因传教成缋斐然,被主教派往桂平白沙镇,协助周怀仁( HERAUD、法国籍,1867年生, 1890 年.来华)神父主持那里的传教工作。接替朔板堂区教务的是1351915年晋领神品的新司锋蓝时达。

蓝时达,广西玉林县高峰大乌垌人,1882年生, 1897年入修道院,1901年随修道院从贵县迁至南宁。该院改称拉丁书院,课程以拉丁文为主,在这里学习的少年修生,是在全省各地堂区的热心教徒家庭中择优推选来的。院内有严密的规章制度,着重“清心寡欲”静养,经6至8年严格训练,挑选一些能坚持修道的青年,由教会公费保送到神学院深造,再经六年神修培训,还须接受一二年实践考验,那些能宣誓贞洁圣愿者(独身不婚)方能有资格晋领神品。⑥(注⑥参考1925年和为费著《广西天主教史》(香港法文版,廖简生译))

蓝时达毕业于南洋槟榔屿宗座大学,是广西教区第二批晋领神品的中国神父,由刘志忠主教祝圣。同时晋升神父的还有甘维德(贵县籍)、覃路易(象州县籍)、姜渭贤(贵县籍)三人。

1921年8月,两广内战,粵兵攻占南宁,直捣陆荣廷者巢,武鸣、宁武一带横遇洗劫,整个广西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因法国教会对这场内哉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故陈舸明总司令下令保护天主教堂。于是,各地较大的中心教堂都挤满了难民,传教士无法进行传教和探视教徒。当时正在朔板堂区巡视教徒的蓝时达神父,因兵荒马乱不敢贸然行动,被迫在朔板逗留了好几个月。⑦鉴于法籍传教土在战乱中为民众做了一些善事,1923年2月,广西省政府授与刘志忠主教一枚中国勋章。⑧(注⑦、⑧均见《天主教、基督救在广西资料汇编》)

不久,蓝时达即返南宁调往贵县岑里传教。接替朔板堂区工作的是吴国良。吴与蓝时达是同乡,一是说贵县人,1870年生,1884年入修道院,毕业于南洋槟榔屿宗座大学,1901年晋领神品,是有史以来广西教区首批祝圣的中国神父之一。尔后,由谭赓荣(广西上思县在妙圩那蒙村人,1893年生,1910年入修道院,毕业于南洋槟榔屿宗座大学, 1922年晋领神品。)接替,谭神父在武鸣传教时间不长就转调武宣县教区。

朔板堂区第五任神父是覃方济。覃是广西象州县中平乡人,1893年生,1908年入修道院,南洋槟榔屿宗座、大学毕业,1922年晋领神品。覃神父从南丹县调来朔板堂区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左右兴建了两江渌麻教堂和罗波韦朗教堂,并附设诊所和学校。诊所医务由神父操持,随行修女负责照料神父的日常生活和处理教堂诊所其他琐事。教区自设的诊所和学校实行免费诊病、免费招生。教师由天主教徒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热心者担任。

根罗波乡韦朗村天主教徒韦斌才老人讲述,建韦朗教堂时,他父亲韦元宗被推举为主事,负责筹集资金和监督施工,教堂竣工后,沈土杰神父曾来探访。在教会小学免费就读的高初小学六十余名,聘请初中毕业生黄奇瑞为教师。据1933年广西教会调查粗略统计,武鸣东区共有天主教徒90人,其中男50人,女40人。

△和为贵神父《在黑旗军统治下的广西传教史》(Kwangsi, Land of the Black Banners),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天主教)在华传教史料。

(三)蒙揭仁——朔板堂区最后一任神父

1934年,覃方济调离广西教区,前往湖南衡阳地区传教;,朔板堂区的教务暂由常住教堂的传教先生黄锦花负责,直到1 939年,才由蒙揭仁神父接管。

蒙揭仁,户西贵县横岭乡岑里村人。10岁破蒙,13岁进南宁拉丁书院就读,1929年赴南洋槟榔屿天主教宗座学院深造, 1934年回国, 1935年晋铎,被派往宾阳,邕宁那陈、大塘、钦州小董等地传教;1939南宁沦陷,蒙神父受教会之命巩固和发展武鸣堂区,整顿教务。蒙揭仁每月骑自行车往返南宁一次领生活费,其余时间除按瞻礼节日举行弥撒圣祭外,便是走村串乡,宣道传教。

△1944年美国马利诺外方传教会(天主教)在平南县和当地人合影

《巴黎外方传教会简报》第250期在报道1941~1947年广西教区所属各堂情况有这样一段话;“武鸣分堂 距南宁总堂约为40公里,主持这分堂的是一位中国籍神父,他一丝不苟地致力于传教事业,管理教徒245名。此外还把基督福音传遍四周各处。这个堂区附设诊疗所一间,很受附近群众欢迎。每年可得付洗病重危者94名。”

1950年初武鸣东区匪乱,蒙揭仁因医治受伤土匪犯济窝匪罪被判十年徒刑。刑满后在劳改部门就业,仍做医务工作。退休后回贵县老家, 1987年 重新恢复神父名誉,主持贵港市天主堂教务工作至今。

【作者简介】蒙力力,女,侗族,1954年生,原武鸣县政协文史学习委主任、南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思恩府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