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中有鬼!回应中方九三阅兵,称不方便评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5:12 2

摘要:9月3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被记者问到怎么看待中国正在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时,他那番话说得真是耐人寻味:“日本政府一直在密切关注相关动向,但对中方举行阅兵的意图,日方不便评论。”这话听起来客气,却透着一股子欲言又止的别扭劲儿,仿佛在礼貌的外交辞令下,

日本现在心里憋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劲儿,这事儿得从今天早上林芳正那场新闻发布会说起。

9月3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被记者问到怎么看待中国正在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时,他那番话说得真是耐人寻味:“日本政府一直在密切关注相关动向,但对中方举行阅兵的意图,日方不便评论。”这话听起来客气,却透着一股子欲言又止的别扭劲儿,仿佛在礼貌的外交辞令下,藏着一百个不情愿和不安。

你细品,这话是不是有点像在说:“我看见了,但我不想说,反正我不评论”?这种暧昧态度,恰恰暴露了日本面对历史问题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尴尬。

权威发布

日本对历史的这种别扭态度,和其独特的“耻感文化”分不开。他们不是不知道历史真相,但更在乎“面子”。

2013年安倍政权时期,文部科学省就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要求淡化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历史问题的表述。

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否认,而是慢慢地磨灭记忆,让年轻人逐渐忘记。

相比之下,德国人就直接多了——教科书明确记载纳粹暴行,还要求学生参观集中营遗址。这种差异背后,是两种思维模式:德国人讲对错,日本人看面子。

更让人无语的是,日本政府最近被爆出通过外交渠道,私下呼吁欧洲和亚洲各国不要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这种做法,就像小孩子在背后捣鬼,既幼稚又可笑。

自己不愿意面对历史,还想拉别人一起回避?难怪中方直接提出严肃交涉,要求日方澄清。

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认同,现在也面临严重分裂。2022年底,日本通过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文件,彻底放弃了战后坚持多年的专守防卫原则。更具体的是,日本计划在2023 - 2027年间将防卫费提高到GDP的2%,还决定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些举动和它整天挂在嘴边的“和平国家”形象一比,简直就像一个人一边喊着要减肥,一边半夜偷偷吃炸鸡。

最近日本还不遮掩了,直接将其重启的二战舰名“出云号”、“加贺号”称为航母。日本防卫副大臣井野俊郎甚至公开扬言“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列为“头号战略敌人”。这些言行早就已经突破了和平宪法对其的军事束缚。

经贸领域的中日关系更是奇葩。日本一边跟着美国对中国搞遏制,一边又舍不得中国市场。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继续增长,丰田甚至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专属电动汽车品牌,明显在押注中国市场。这种“政冷经热”的怪现象,活像一对整天吵架却不得不合伙做生意的邻居,利益面前什么意识形态都可以放一边。

日本的历史记忆更是分裂得厉害。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你能看到原子弹爆炸的惨烈照片;但在东京的博物馆里,你却很难找到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造成破坏的详细记录。这种选择性记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体现——拼命强调自己是战争受害者,对加害者的历史却闭口不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生前多次呼吁“要同时记住广岛和南京”,可惜这种声音在日本社会始终不是主流。

日本政府处理历史问题的手法也相当“细腻”。1995年村山富市的道歉中明明使用了“殖民统治”和“侵略”等词汇,但后来的首相谈话中这些词逐渐淡化。安倍晋三在2015年甚至说什么“未来一代不需要继续道歉”。这种慢慢磨灭历史记忆的手法,就像温水煮青蛙,等你发现水温烫人的时候,已经跳不出来了。

最让人担忧的是,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情况不容乐观。今年8月15日,从日本的电视台直播画面中能看到,这天的靖国神社人山人海,人格外多,大量日本民众成群结队、拖家带口地去参拜那个神厕,有人穿着二战军服,还有人举着“那不是侵略战争”、“天皇陛下万岁”等旗帜,评论区还说这些人是“爱国者”。显然,现在的日本,从上到下,展现出的都不是反省态度,而是对二战时期的狂热怀念。

日本现在最怕的是什么?是国际社会对其历史罪行的重新关注。随着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731》《东极岛》的陆续上映和宣传,那些被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和粉饰,甚至直接否认和歪曲的罪恶历史正在被全世界人民所认知。许多外国人看过电影后痛哭流涕,为自己这么晚才知道这些历史而感到“惭愧”。

当许多美国人知道日本当年拿731研究的成果拱手交给美国政府,从而换取战犯和天皇逃避审判的机会时,无不感到羞愧和愤怒。这也正是日本政府不惜花费570亿日元进行公关,试图挽回日本形象的原因。

日本当前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既想成为“正常国家”,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又不愿完全直面历史责任。这种矛盾在2023年的G7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一方面主张“自由开放的印太”,另一方面又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中国。就像一个想独立又舍不得离开家的年轻人,日本在外交战略上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

其实如果日本能更勇敢地面对历史,反而可能获得更大的国际空间。德国就是个好例子: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的一跪,为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相比之下,日本始终在半遮半掩的态度中挣扎。2023年5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日时还特意提醒要“正视历史”,这种来自盟友的劝告,很能说明问题。

中日关系的未来需要双方创新思维。比如,两国可以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像是在东南亚共同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实际上,在泰国的高铁项目中,中日企业已经开始了某种程度的合作与竞争。这种务实合作,可能比直接讨论历史问题更容易取得进展。

日本学者松田武在《战后日本在亚洲》一书中说得有道理:“日本需要找到既不是否定历史,也不是被历史束缚的第三条道路。”事实上,2023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了回暖迹象,日本来华留学生数量较2022年增长了15%,这是个积极的信号。

说到底,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不仅关乎过去,更影响未来。就像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一样,国家也是如此。日本若能在历史认知上迈出更大步伐,不仅有利于中日关系,也能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林芳正今天的回应道出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困境与局限。但要真正实现“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日本需要的不只是外交辞令上的谨慎,更需要拿出直面历史的勇气和智慧。历史不是枷锁,而是智慧的源泉。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中日两国才能携手开创亚洲的新未来。

来源:史韵烽火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