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青岛地区抗日战争档案陈列展”在青岛市档案馆启幕,320余件珍贵档案,将青岛抗战的细节一一还原,诉说着那段充满屈辱与悲怆,却始终激荡着不屈精神的峥嵘岁月。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史册中见千钧。
近日,“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青岛地区抗日战争档案陈列展”在青岛市档案馆启幕,320余件珍贵档案,将青岛抗战的细节一一还原,诉说着那段充满屈辱与悲怆,却始终激荡着不屈精神的峥嵘岁月。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十四载烽烟,青岛人民始终同仇敌忾、坚持斗争,无数仁人志士毁家纾难、奔赴沙场,用生命与信念在民族救亡史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
市民在青岛市档案馆观看展览 张述孟 摄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让我们一同驻足时光的渡口,回望那场伟大胜利,铭记那些令人动容的光辉瞬间。
一篇日记:“惟血洒疆场,此其时矣!”
“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了,惟血洒疆场,此其时矣!”1937年,22岁的周浩然在日记中写下这段话。
救亡,“学霸”弃学。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1915年生于即墨瓦戈庄,自幼聪慧,诗文俱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年少的他加入“左联”,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和文化斗争。
1936年10月,周浩然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读书,在8门功课中,他7门名列榜首,是妥妥的“学霸”。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周浩然放弃随校南迁,毅然选择回乡抗日。
彼时的青岛,早已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积极筹建抗日武装,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等队伍相继组建,为这座城市点燃了抵抗的星火。
歼敌,“首战”完胜。
1938年1月,日寇侵占青岛。周浩然在瓦戈庄组织青壮年乡民习武,成立即墨抗日义勇军。
当时,驻青日军赴莱阳“扫荡”。周浩然联络抗日武装,在集旺疃三官庙伏击日军,打响了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第一枪,也是完胜的第一战。
次年9月,周浩然在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遇害,年仅24岁。
一场血战:土炮土枪,上演“生死阻击”
莱西市院上镇花园头村,抗日纪念碑巍然矗立,镌刻着1938年那场殊死搏杀的壮烈。
阻击,土炮土枪齐鸣。
当年3月,日寇向莱阳进犯,狂言“莱阳城不战可得”。中共莱阳县委派县委委员王军光,协同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第九区队及抗日群众500多人,在小沽河东岸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3月17日清晨,大雾锁河。日军乘车抵达河口,见桥梁被毁,便蹚水渡河。王军光一声令下,土炮土枪齐鸣,日军狼狈逃回西岸。
花园头抗战教育基地 图源:莱西融媒
肉搏,铁锨棍棒齐飞。
上午9时,日军集结300余人,兵分三路反扑,机枪、钢炮猛轰。抗日军民固守土围子,用土炸弹还击。临近中午,日军突破围墙,抗日军民手持铁锨、铡刀等与之展开肉搏,一次次击退敌人。
午后,为避免更大伤亡,王军光率部向村北转移,日军烧毁大半村庄泄愤。
此役虽敌我力量悬殊,抗日军民仍凭借顽强意志歼敌数十人,粉碎了日寇攻占莱阳的图谋,极大鼓舞了抗战士气。广大青年受此感召,踊跃参军。
一门忠骨:“老哥仨、小哥仨,上战场”
即墨区大信街道袁家屯党支部旧址,人流络绎不绝,这里传颂着一个“破家为国”的感人故事。
变卖家产,全村募枪。
1938年2月,19岁的袁超回到袁家屯。4年前,15岁的他就入了党,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国共二次合作后获释。
国难当头,袁超变卖家产,全村募枪,拉起一支300余人的队伍。4月,他率部在赵家岭伏击日寇,后奉命开赴胶东。
袁家屯党支部旧址 图源:即墨党史史志
10人捐躯,满门忠烈。
1939年春,袁超大哥袁淑明卖掉药铺,带二弟袁明三及自己两个儿子参军,11岁的三儿子也加入支前少年团。“老哥仨、小哥仨,一门六丁上战场”在即墨传为美谈。
1941年后,日寇“拉网扫荡”,袁超家族成重点监视、迫害对象。整个家族有10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在青岛抗战史上,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革命烈士孙春林兄弟4人从军,革命烈士王一民全家13人当八路军……青山埋忠骨,英魂永流传。
一条通道:传奇女子穿越重重封锁
抗战时期,胶东与滨海是抗日两大战略区,但连接二者的交通线须穿越敌人重重封锁。杨家山里是中间的秘密交通枢纽,交通员中活跃着一位传奇女子的身影。
报仇,勇当地下交通员。
她叫杨清秋,是今西海岸新区铁山人。1938年,她丈夫被日军杀害,留下3个孩子与瘫痪的婆婆。次年,怀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31岁的她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
1940年腊月,日伪军围村搜捕,她将机密文件藏进尿桶夹层,让儿子以浇麦子为名送了出去,而她自己却没能躲过敌人的搜捕。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的她,始终没吐露一个字。
杨清秋(左三)向村民讲述革命故事 图源: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
穿越,奔走千里生死路。
1942年杨清秋入党。1944年秋,她扮成货郎混入敌人据点,摸清兵力部署。当晚,八路军凭着她送出的情报,拔除了据点。
6年间,她奔走上千里,用双脚踏出一条“生命通道”。
在青岛,无数地下党与敌人周旋,输送布料、药品、军火等支援前线,反日斗争从未停歇。
一座堡垒:让敌人哀叹“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
大泽山是胶东西部的巍峨脊梁,也是一座“红色堡垒”。1938年,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建立。
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民兵制造的石雷 图源:平度档案
石雷战,令敌闻风丧胆。
大泽山西麓的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五个村的民兵联防,是保卫根据地的一道屏障。他们紧密配合,不给敌人任何偷袭根据地的机会,并配合八路军有效打击敌人。
1941年秋,高家村石匠造出第一个石雷。此后,拉雷、绊雷、连环雷等40余种地雷及布雷方法相继诞生。“石雷战”让日寇闻风丧胆,哀叹“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
抗战期间,高家民兵联防对敌作战600余次,在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鱼水情,孕育千军万马。
大泽山还是孕育革命力量的摇篮。当年,胶东区党委及抗大支校设在此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在此诞生。这片土地孕育出千军万马,为抗战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的抗战老兵手印 图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场展览:档案结合实物,历史告诉未来
青岛市档案馆展厅内,市民静静驻足观看。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青岛地区抗日战争档案陈列展”,以档案结合实物,辅以4位收藏家的珍藏,立体还原了青岛地区14年波澜壮阔又饱含血泪的抗战岁月。
展厅中,八路军解放平度、胶县等地区的英勇事迹,以及青岛受降仪式的珍贵影像两组内容尤其牵动人心。
青岛受降仪式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八路军展开凌厉的春季和夏季攻势,收复大片失地。8月9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当年10月25日,青岛受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庄严举行。记录这一神圣瞬间的全程录像在展厅滚动播放,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胜利的来之不易。
一处处地标、一个个故事是历史的棱镜,一面映着烽火往昔,一面照着和平今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吾辈当铭记,吾辈当自强。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