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意大利全国性报纸《福利奥日报》称其出版发行了全球首份、完全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撰写的报纸,并以纸质插页的形式,附赠于当天发售的主报中。人工智能生成的报纸,以纸质插页的形式,夹在同一天发售的主报当中。在报头上标有人工智能AI字样。报纸文章的标题、摘要、内容
□徐思凡(重庆大学)
近日,意大利全国性报纸《福利奥日报》称其出版发行了全球首份、完全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撰写的报纸,并以纸质插页的形式,附赠于当天发售的主报中。人工智能生成的报纸,以纸质插页的形式,夹在同一天发售的主报当中。在报头上标有人工智能AI字样。报纸文章的标题、摘要、内容等均由人工智能生成。报社工作人员会根据当天发生的新闻向人工智能平台提问、并由人工智能技术根据问题生成文章。(3月23日 央视新闻)
AI报纸究竟是对新技术的积极拥抱,还是盲目跟风,我们暂时不能妄下定论。在报纸内容的策划方面,报社工作人员应充分与读者对话,明确读者需求。目前AI报纸业者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与AI系统的“模拟采访”中,试图通过预设问题从数据库中挖掘信息。这种基于既有数据的生产模式,实则遗漏了读者群体的动态需求。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库中的信息更新往往具有迟滞性,所以无法给出针对性的答案,自然也无法改进内容。当内容供给无法匹配受众的个性化期待,技术加持反而会加剧传播效能的衰减。当生成式AI依据预设问题输出标准化报道时,其本质仍是“机器人的记者”在完成既定程序,而非真正理解社会脉动的“人类的笔触”。
在报纸内容的审核方面,报社工作人员应握紧事实的把关权,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根据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理论,记者的现场调查构成事实核实的“第一道防火墙”,编辑的议程设置则是“第二道价值过滤器”。但是这份AI报纸的负责人却宣称,记者和编辑并不会对生成内容进行核查纠错。双重把关的缺位,不仅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中隐性的算法偏见有了可乘之机,更有可能造成读者的认知畸变。受众往往通过媒体叙事间接地了解“原型的世界”“摹本的世界”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他们对前者的理解,所以AI报纸理应对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强制启动人工复核,守住编辑出版的职业底线。
在报纸的编排发行方面,固定的目标受众不能错位,对AI报纸的营销也要注意限度。AI报纸可能会吸引很多对新兴技术感兴趣的随机受众前来购买报纸,但持保守派的固定读者是否会为AI报纸的创新实践买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纸媒在数字化转型中采取“分层运营”策略时,要把握好AI报纸营销的限度,让固定读者不反感,让随机读者持续感兴趣,让读者们可以各取所需,各抒己见。
媒体与读者的尊重是相互的,纸质媒体的创新发展若漠视读者,最终只会消耗其社会公信力。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的角力中,媒体人需要清醒认识到,任何技术应用都不能背离“服务公众利益”的根本宗旨。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