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中心一套挤挤攘攘的老破小,下楼就是烟火气,走路十分钟能吃到全城最好吃的烧烤;B,远郊一套崭新亮堂的大三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代价是每天把生命中宝贵的三个小时奉献给地铁和马路。
哥几个,咱今天先聊个天。
给你两个选项,你会把家安在哪?
A,市中心一套挤挤攘攘的老破小,下楼就是烟火气,走路十分钟能吃到全城最好吃的烧烤;B,远郊一套崭新亮堂的大三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代价是每天把生命中宝贵的三个小时奉献给地铁和马路。
是不是特纠结?
过去三十年,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用实际行动,几乎是摁着我们的头,逼着我们选了B。
但现在,风向好像要变了。
有人一脚踹翻了桌子,大吼一声:“不玩了!把那些快散架的预制板房拆了,但不许在原地盖个新的完事儿!还有,几十公里外的地,别再卖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掀桌子的意思?
我第一次听到时,脑子里嗡的一声。
这哪是搞房地产,这简直是在给我们的城市搞“刮骨疗毒”,要把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模式,连根拔起。
先说那些预制板房。
我小时候就住那玩意儿,邻居是楼上两口子吵架,还是隔壁老王在看球,我听得一清二楚,现场直播,连付费环节都省了。
那楼,说好听点是见证了历史,说难听点就是个“建筑界的糟糠之妻”,当年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匆匆忙忙娶进门,现在人老珠黄,一身毛病,浑身零件都在响,就等着哪天“哐当”一下,光荣退休。
拆,是肯定的。
谁家也不会把一个定时炸弹供在市中心。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关键是拆了之后怎么办。
以前的骚操作叫“原拆原建”,听着像不像“假一赔一”?
原地给你盖个新的,户型不变,面积不变。
听起来挺美,但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懒政陷阱。
城市发展就像一场足球赛,你不能因为前锋老了跑不动了,就只换个年轻前锋上来,战术打法、中场配置、后防漏洞全都不管。
原拆原建就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踢法,它解决不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城市病了,病根在规划,在密度,在公共空间的缺失,而不是楼的外立面够不够新。
这就引出了后面那句更狠的话:“政府别再卖远郊地。”
这句话,才是真正捅向了马蜂窝。
过去这些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简直比我还离不开夜宵摊的烤串。
城市像个发面馒头一样,拼命往外膨胀。
为什么?
因为郊区的地便宜、成片、好规划,卖起来痛快,来钱快。
于是乎,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宏伟蓝图画得比梵高的星空还灿烂。
结果呢?
我们得到了啥?
我们得到了一堆“潮汐式城市”,白天是写字楼森林,晚上是无人区;我们得到了无数“钟摆人”,把生命浪费在A点到B点的机械运动中。
说个笑话,很多新区的繁华,都体现在了晚高峰的交通APP上,红得发紫,跟得了脑血栓似的。
我们花了天文数字的钱,把地铁修到荒郊野外,结果发现,地铁站周围最大的配套设施,是共享单车停车场。
这事儿荒诞不荒诞?
我有时候就在想,这就像一个家里明明有个大院子,杂草丛生,就是懒得收拾,非要跑到村口再去开一块荒地。
我们市中心那些倒闭的老厂房、废弃的仓库、没落的批发市场,这些“存量土地”,难道不香吗?
把它们盘活,搞点创意园区,建点口袋公园,不比在几十公里外再造一座孤城强?
当然,我能想象到,肯定有人会说:“不卖地,钱从哪来?公务员工资、城市建设,不得花钱吗?”
这话说得,好像除了卖地就不会搞经济了一样。
网友有时候就像个放大镜,总盯着别人家的芝麻,对自己家里的西瓜视而不见。
一个健康的城市,财政收入应该是多元的,靠产业、靠服务、靠税收。
一个只会“卖祖产”过日子的城市,跟一个败家子有什么区别?
这种寅吃卯粮的发展模式,短期看是GDP数字漂亮,长期看,留下的就是一屁股债和一座空心化的城市。
所以,这次的“大招”,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房地产政策,它是一种城市发展哲学的拨乱反正。
它在逼着我们的城市,从一个只追求“大”的虚胖子,变成一个追求“强”的肌肉男。
这事儿,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重新讨论“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了。
我们是要一个无限摊大、生活被距离稀释的“煎饼”,还是一个功能复合、充满人情味的“包子”?
我们是要继续忍受无尽的通勤和割裂的城市功能,还是可以在家楼下,就解决生活、工作、娱乐的一切需求?
所以下次,要是再有人跟你吹嘘,说某某远郊新城规划多牛、未来多好,你可以笑呵呵地问他一句:“挺好的,就是不知道,到时候是人等配套,还是配套等人?”
你看,这选择题,其实答案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