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了多年的老大之后,美国自然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威胁其地位的国家。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了多年的老大之后,美国自然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威胁其地位的国家。
可中国的发展,美国却无法抑制。因此,美国只能采取各种手段限制中国。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半导体产业,尤其是芯片产业,就成了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核心战场。
在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芯片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的核心与基石。
无论是基本都制造业还是高科技产业,芯片都是绝对核心。所以,芯片的技术水平也成了几个大国之间战略博弈的关键。
因此在中美之间,一场没有硝烟但是同样激烈的“芯片战争”正在上演。
2019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直接切断了华为从美国获取高端芯片的渠道。
其目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智能手机厂商,对高端芯片的需求量巨大。
美国的禁令让华为陷入“缺芯少魂”的困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余承东曾无奈表示,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即将用光库存,面临“无芯可用”的艰难局面。
2020年,美国的制裁进一步升级,将华为的芯片供应商台积电也纳入限制范围。
台湾的台积电可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商,掌握着目前最全面和高端的芯片制造工艺。
此前,华为麒麟芯片一直是台积电代工生产的。
美国的一纸禁令,直接让台积电不敢再给华为生产芯片,目的就是让华为陷入绝境!
其实,美国可不是仅仅针对华为一个企业,而是要全面的锁死中国高端芯片,达到控制和制约中国发展的目的。
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多次修订《出口管理条例》,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EDA软件及14纳米以下制程设备,导致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面临技术瓶颈。
此外,美国控制着“小弟”日本、韩国和台湾当局组建了一个“芯片四方联盟”,形成国际的技术壁垒。
同时,为了防止中国将技术学走,还限制了中国留学生参与敏感技术研究,试图全方位压制中国的芯片产业!
同时,美国为了全方位的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还多次专门派人去日本和荷兰,商量怎么协调出口管制规则。
美国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全面给这些所谓的“盟友”施压,逼迫他们追随美国的脚步,一同限制对中国出口芯片和制造设备。
荷兰的阿斯麦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生产极紫外光刻机的企业,而极紫外光刻机是制造高端芯片的关键设备。
结果在美国的施压下,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就受到了诸多限制,严重拖延了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
2022年7月19日晚,美国商务部出台了《芯片和科学法案》,简称《芯片法案》。该法案表面上是投资 520 多亿美元,专门用于补贴美国自身的半导体的研究和生产,同时还为芯片工厂定制了投资税的相应抵免政策。
但是这个看似是促进美国本土高科技产业的法案中,却还隐藏着诸多可疑的条款,其中不少内容直接针对美国的芯片企业和中国的正常经贸,在其中设下重重限制。
当然,这条法案的通过也不是完全顺利,但是最终还是以“64票对34票”的结果在众议院投票通过,最后由“瞌睡乔”拜登签署成为正式法律。
美国签署这项法案的目标非常明确,首先第一条就是限制中国,和改善美国的制造业氛围。近年来,美国国内制造业逐渐空心化,芯片制造业也在加速向东亚地区转移。
据相关统计数据,美国国内的芯片制造产量在大幅下降,从1990年占全球总生产量的37%,干脆下降到了2022年的12%。
这个数字预计到2030年会降到10%。
美国政府显然无法接受这种局面,对于芯片这种事关国际安全的重要产品,美国无法接受这种在大规模国外生产的局面。一旦核心机密泄漏,极有可能影响美国的整体国际影响力。
因此,美国政府希望借助《芯片法案》的补贴,吸引像台积电、三星这样的芯片制造巨头在美国建厂,重塑美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同时,《芯片法案》的实施,还能有效打破原有的产业平衡,让美国从中渔利。
在原本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各国其实是分工明确的——东亚地区,尤其是台湾、韩国和日本主要负责芯片制造生产。
而美国和几个欧洲国家则在负责芯片设计和研发。
而当《芯片法案》公布之后,这些地区的企业为了获得美国的补贴,就不得不将部分产能转移到美国去。最终,必然导致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布局发生变化。
例如台积电就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晶圆厂,投资金额高达120亿美元。三星也宣布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设芯片制造工厂。
当然,以上一系列的作为,到最终的核心目的还是限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试图以这种方式在关键技术领域始终保持领先优势,让中国一直追不上美国的步伐。
甚至在法案公布之后,一些美国专家还疯狂的嘲讽,说中国如果继续自己研究芯片,早晚会被拖累到引发经济危机,其险恶的用心昭然若揭。
可惜,美国如意算盘虽然打的响,但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虽然《芯片法案》的补贴和税收抵免政策确实吸引人。但是其执行的产业结构混乱,加上本身政治性太强,执行起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例如台积电和三星等企业确实被法案吸引,来到美国建厂。
看似可以获得补贴,但也面临着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等问题。再加上美国承诺的资金分配机制就是个笑话、审核周期也极为漫长,最后就成了个漂亮的“画饼”。
例如,英特尔虽然拿到了195亿美元的补贴,但还要分阶段满足建设进度和就业指标,最终导致实际拨款延迟。
更严峻的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宣布废除该法案,并解雇负责监管补贴的商务部三分之一员工,转而主张以高关税迫使企业回流。
这个行动简直就是把已经拉出去的“粑粑”在吃回嘴里!恶心又无耻!
最终引发了台积电等企业的强烈反弹,导致一开始承诺追加的1000亿美元在美投资,因补贴取消而面临成本压力。台湾本地的居民,直接嘲讽台积电这是“肉包子打狗”。
另外,对于美国本土的芯片设计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来说,法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的限制,使得这些企业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海外市场。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芯片设计企业如高通、英伟达等,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利益牵扯。限制对中国的出口,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受到了严重影响。
高通公司曾明确表示,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使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公司业绩明显下滑。
英伟达的创始人兼行政总裁黄仁勋也强调,中国是硅谷企业的重要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禁止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芯片法案》给予企业的520亿美元补贴根本弥补不了企业消失的利润。
更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芯片法案》的打压政策非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而还加速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创新。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国的出口管制促使中国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例如人工智能芯片良品率从一年前的20%提升至40%,首次实现生产线盈利。
尽管单块芯片性能仍落后于美国,但中国企业通过多芯片并行运算等技术弥补差距。
再加上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和5G基站等领域形成的规模化需求,也成功推动了本土芯片设计公司的发展,例如地平线、寒武纪等已经跻身在了全球前列。
同时,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三期募资超3000亿元,重点支持设备与材料研发,并联合欧洲、东南亚共建半导体合作园区,绕开美国技术限制。
此外,中国也不是坐等着被制裁,而是直接实施了反击。
一方面,中国通过对镓、锗、石墨等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制约了美国国防、汽车等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加速RISC-V开源架构生态建设,阿里巴巴、中兴等企业推出自主芯片,打破ARM与X86垄断。
如今,华为联合国内的厂商共同研发去美化生产线,28纳米光刻机原型机已经通过验收,EDA软件“鸿芯”逐步替代了海外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在设备与工具链领域取得突破。
其实,这场芯片博弈的终局将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
美国一直想通过技术封锁延缓中国进步,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科学技术的扩散无法被永久阻隔。
乔治敦大学研究显示,2018至2023年全球芯片领域论文中,中国学者的数量与引用率均居首位,这反而印证了“封锁即加速”的历史规律。
未来,随着中国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生态的日益完善,中国芯片产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美国“芯片战”的枉费心机与一错再错 宿亮 新华每日电讯 2024-12-30
2. 美国对华“芯片锁喉”战略叙事:“敌人意象”的传播及其困局 高望来 东北亚论坛 2024-12-27
3.美国芯片法案及中国对策 陈小雨;高宁;张龙哲;杨铭阳;殷启鑫 中国军转民 2024-11-15
4.“中国芯”能否“弯道超车” 张诚信;熊文明 法人 2021-05-15
5.特朗普称应废除美国芯片法案 2025年03月05日 环球网
来源:元衡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