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会写字” 这么简单 —— 文字只是载体,真正支撑其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甚至形成长期影响力的,是一套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体系。它既包含对世界的 “输入能力”,也包含对思想的 “加工能力”,更包含对读者的 “传递能力”,最终指向 “不
写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会写字” 这么简单 —— 文字只是载体,真正支撑其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甚至形成长期影响力的,是一套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体系。它既包含对世界的 “输入能力”,也包含对思想的 “加工能力”,更包含对读者的 “传递能力”,最终指向 “不可替代性”。
具体来说,写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可拆解为 6 个关键力,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其独特价值:
写作的源头是 “对世界的感知”,但普通的 “看见” 无法形成竞争力 —— 真正的核心是 “捕捉他人忽略的细节,挖掘现象背后的情绪 / 逻辑”。
它不是 “记流水账”,而是能从日常碎片中提炼出 “有温度的细节”:比如汪曾祺写菜市场,不只是罗列 “白菜、萝卜”,而是写 “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戴一顶小花帽,坐在石阶上,脚边放着一篮紫黑的杨梅,见人过来,吆喝一声,声音娇娇的”—— 这种细节自带画面感与生活气息,让文字瞬间 “活” 起来。它也不是 “泛泛而谈”,而是能从社会现象中捕捉 “未被言说的情绪”:比如写 “职场内卷”,不只是重复 “压力大”,而是能感知到 “年轻人一边熬夜加班,一边偷偷给家里打电话说‘我挺好’” 的矛盾感,或是 “新人怕被淘汰、老人怕被替代” 的不同焦虑 —— 这种感知能让文字戳中读者的 “隐秘情绪”。如何培养:刻意练习 “观察日记”,每天花 10 分钟记录一个场景,但不写 “发生了什么”,而是写 “我注意到什么细节?这个细节背后可能藏着什么情绪 / 需求?”
感知到的细节是 “素材”,但素材若没有思考的 “加工”,只会变成散乱的文字堆 —— 思考力是写作者的 “核心引擎”,决定了内容的 “厚度与独特性”。
它不是 “复述事实”,而是能对素材进行 “逻辑拆解与价值重构”:比如写 “网红奶茶排队”,普通作者可能只描述 “队伍很长”,但有思考力的作者会追问:“人们排队是为了‘喝奶茶’,还是为了‘社交打卡’?这种‘排队经济’背后,是年轻人对‘仪式感’的需求,还是对‘稀缺性’的追逐?”—— 通过提问,让内容从 “现象描述” 升级为 “观点输出”。它也不是 “人云亦云”,而是能形成 “差异化视角”:比如写 “中年危机”,不跟着喊 “压力大、怕失业”,而是从 “中年人的‘掌控感缺失’” 切入 —— 比如 “年轻时能熬夜加班掌控工作,现在连孩子的作业都掌控不了;年轻时能轻易交到新朋友,现在连维系旧关系都觉得累”,这种视角能打破读者的 “固有认知”,引发新的思考。如何培养:读文章 / 看新闻时,不满足于 “接受观点”,而是追问 “作者的论据是否全面?有没有反例?如果我站在另一个身份(比如年轻人 / 老年人)的角度,会有什么不同看法?”
有了感知和思考,还需要 “把想法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读者”—— 这就是 “表达力”,它决定了内容的 “感染力与可读性”。
它不是 “堆砌辞藻”,而是 “用最恰当的语言匹配内容调性”:写悲伤时,不用 “我好难过”,而是用场景传递情绪(比如 “她握着冷掉的咖啡杯,指腹反复蹭过杯壁的裂痕,直到指节发白,也没说一句话”);写理性分析时,不用晦涩术语,而是用 “类比” 让复杂逻辑变简单(比如把 “职场沟通中的‘换位思考’” 比作 “用对方的耳机听他喜欢的歌 —— 你不一定喜欢,但能懂他为什么喜欢”)。它也不是 “想到哪写到哪”,而是 “用结构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比如写故事时,懂得 “先埋伏笔(比如主角总带一把旧伞),再在关键节点揭晓(伞是去世的外婆送的)”;写非虚构时,懂得 “先抛出读者的痛点(比如 “你是不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再给出解决方案”—— 好的结构能让读者 “跟着你的思路走”,不会读得疲惫。如何培养:写完后做 “换位思考修改”—— 假设自己是 “完全不了解这个话题的读者”,读自己的文字:“我能看懂吗?能被打动吗?哪里觉得绕 / 枯燥?”,反复删改 “多余的形容词、绕弯的句子”。
现在会写字的人太多,但 “有风格的写作者” 太少 —— 个人风格是写作者的 “名片”,也是读者愿意 “追更” 的核心原因,本质是 “把个人特质融入文字,形成不可复制的辨识度”。
风格不是 “刻意模仿”,而是 “个人经历、性格的自然流露”:比如老舍的文字,带着北京话的 “幽默与接地气”,像街坊聊天一样亲切;比如李娟的散文,充满新疆草原的 “辽阔与野性”,文字里带着风的味道 —— 这种风格不是学来的,而是 “作者的生活与灵魂” 在文字里的投射。风格也不是 “一成不变”,而是 “有稳定内核的动态成长”:比如年轻的余华写《活着》,文字冷峻、克制,聚焦 “苦难中的韧性”;后来写《文城》,语言更细腻,多了对 “故乡与记忆” 的温柔回望 —— 但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内核没变,只是表达方式更成熟,这种 “变与不变” 让风格更有生命力。如何培养:不刻意追求 “某一种风格”,而是多写 “真实的自己”—— 比如你性格幽默,就不用强迫自己写 “严肃的学术文”;你擅长细腻的情绪描写,就不用硬写 “宏大的叙事”,让文字成为 “你的另一种说话方式”。
写作不是 “靠灵感爆发” 的偶然行为,而是 “靠持续创作” 的长期事业 —— 续航力决定了写作者能否 “走得远”,而非 “昙花一现”。
它包含 “对抗瓶颈的能力”:每个写作者都会遇到 “写不出来” 的时刻,续航力强的人不会放弃,而是用 “拆解法” 突破瓶颈 —— 比如写不出故事,就先拆解优秀作品的 “人物设定、情节节奏”;写不出观点,就去读相关书籍、采访不同的人,重新积累素材。它也包含 “保持输入的自觉”:写作是 “输出”,若没有持续的 “输入”(读书、经历、交流),内容很快会变得空洞。比如余华每天保持阅读,甚至会读 “与写作无关的书”(比如历史、科学),他说 “这些输入会在不经意间变成写作的养分”—— 续航力的本质,是 “把写作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非‘偶尔的激情’”。如何培养:建立 “最小写作习惯”—— 比如每天只写 300 字(哪怕是日记、片段),不追求 “完美”,只追求 “保持手感”;同时建立 “输入清单”,比如每周读 1 本书、每月和 1 个不同行业的人聊天,确保素材池不断更新。
6. 共情的 “连接力”:从 “自我表达” 到 “读者共鸣” 的同理心写作从来不是 “自说自话”—— 哪怕是最私人的日记,若想被他人认可,核心是 “能理解读者的处境,用文字搭建‘我懂你’的桥梁”。这种 “共情力”,是让文字 “有温度、有粘性” 的关键。
它不是 “站在高处说教”,而是 “蹲下来倾听”:比如写 “育儿焦虑”,不指责 “家长太焦虑”,而是承认 “你怕孩子落后,也怕孩子不快乐,这种矛盾我懂”;写 “职场新人的迷茫”,不说 “你要努力”,而是说 “我刚工作时也怕做错事,每天下班都要复盘 3 遍今天的对话,这种紧张我记得”—— 共情的本质是 “先接纳读者的情绪,再传递观点”。它也不是 “迎合所有读者”,而是 “精准击中目标读者”:比如写给年轻人的成长文,不用 “长辈式的叮嘱”,而是用 “同辈式的分享”;写给职场人的干货文,不用 “空泛的理论”,而是用 “可落地的案例”—— 共情不是 “讨好”,而是 “找到与目标读者的‘共同语言’”。如何培养:写之前先问自己 3 个问题:“我的读者是谁?他们现在面临什么问题 / 情绪?我写的内容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还是能让他们觉得‘有人懂我’?”
以上 6 种能力,单独一项强或许能让写作者 “火一阵”,但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形成 “别人学不会、拿不走” 的核心竞争力 —— 因为它不仅是 “技术层面的能力”,更是 “个人认知、生活经历、价值观” 的综合投射。
比如,同样写 “美食”:有人靠 “感知力” 写出食材的新鲜(细节),有人靠 “思考力” 分析美食背后的地域文化(观点),有人靠 “共情力” 唤起读者的童年味觉记忆(共鸣),有人靠 “风格” 形成独特的 “烟火气语言”(辨识度)—— 这些叠加在一起,就是他的 “不可替代性”。
来源:京海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