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鹤村靠厂兴竹。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争取60万元建成1200㎡竹切片厂(2022年9月投用),创新“租赁市场主体”模式,公开招标引入专业企业运营,村集体专注监管服务。项目年加工竹原料1.3万吨,破解运输与初加工难题,年收稳定租金8.18万元,带动4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赤水市官渡镇按照“村村有亮点、村村有特色”思路,紧盯“六靠”路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推动“集体发展一小步、乡村振兴一大步”。
仙鹤村靠厂兴竹。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争取60万元建成1200㎡竹切片厂(2022年9月投用),创新“租赁市场主体”模式,公开招标引入专业企业运营,村集体专注监管服务。项目年加工竹原料1.3万吨,破解运输与初加工难题,年收稳定租金8.18万元,带动4名村民就业。年收购竹农原料超600万元,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双赢。
新华村靠山育笋。投入400万元(含财政资金200万)建成竹笋分拣仓储厂,引进筠腾公司先进技术,组织154户465人(含脱贫户21户)参与竹笋培育采挖,人均增收千元。2025年收购鲜笋100万斤,产出干笋20万斤,预计产值140万元。村集体按生笋重量收取0.05元/斤收益,年增收5万元。
桂花村靠网带货。探索“党支部+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直播模式,培育本土带货达人,聚焦石斛、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110场。累计销售农特产品4877件,营收23.2万元,村集体创收2.7万元,有效拓宽群众销路,激发集体经济活力。
龙宝村租赁增收。盘活闲置的黄牛、乌骨鸡养殖场,以年租金3.4万元出租给市场主体,用于发展肉鸭养殖,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千元,年向建档立卡户分红1.5万元。2025年争取到环保设施项目,预计可增收1.5万元,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
渔湾村靠土生金。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流转闲置土地70余亩,建设高标准大棚120个。通过对接市场、激活“沉睡”资源,构建集约化生产平台,预计年增收超10万元,迈出产业升级关键一步。
官塘社区服务创收。成立“文承综合服务公司”(2025年4月),为镇政府及11个村(社区)提供办公耗材供应、设备维护等行政后勤服务。通过市场化运营,提供专业服务,有效减轻了基层行政负担,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8万元,探索出一条社区服务反哺集体经济的可持续新路径。
萃华社区靠治生财。牵头成立物业公司,提供保洁、垃圾清运及纠纷调解服务,覆盖全镇8个小区2221户居民。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善环境,实现“小事不出门”,年收卫生费及转运费约10万元,达成治理增效与集体经济增收双赢。
玉皇村靠竹办厂。盘活闲置场地10余亩,争取政策扶持安装200千伏安变压器,建成竹型材加工厂。日耗竹原料50吨,吸纳20户农户务工(户均月增收2000元),带动40余户供料(户均年增收3000元),间接惠及全村竹农。村集体年保底增收1.5万元。
和平村靠牛致富。与德泰养殖公司深度合作,以入股分红模式发展现代化养牛,村集体年保底分红8万元。公司引进智能监控、粪污循环利用技术,无偿培训30余户农户转型养牛,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金宝村靠果带游。立足区位优势发展40亩葡萄采摘园(核心种植26亩),配套垂钓、休闲步道等设施。采用大棚栽培提升品质,带动50户农户种植60亩,累计用工1500人次。2022—2024年葡萄收入逐年增长至2.5万元,联动销售禽类特产,探索农旅融合路径。
五里村靠“三借”兴业。“借势”盘活闲置山地、水域,引进企业开发水产及旱鸭养殖;“借力”示范运营竹切片厂,整合土地资源延伸产业链;“借智”盘活村委会楼顶、车库创收。2024年实施4个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0万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
来源:遵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