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脚刚官宣“要在iPhone 16上秀一波大模型肌肉”,后脚核心团队就集体“毕业旅行”:机器人AI主管Jian Zhang带头,拉着基础模型团队的John Peebles、Nan Du、Zhao Meng三位大神,打包行李投奔Meta。更扎心的是,这波离职潮不
苹果的AI部门最近比春节档电影还刺激——别人是“封神”,它是“拆神”。
前脚刚官宣“要在iPhone 16上秀一波大模型肌肉”,后脚核心团队就集体“毕业旅行”:机器人AI主管Jian Zhang带头,拉着基础模型团队的John Peebles、Nan Du、Zhao Meng三位大神,打包行李投奔Meta。更扎心的是,这波离职潮不是“散户出逃”,而是“团灭式叛逃”——过去几周,苹果AI核心小组已经走了快10个人,连负责人都跑了。现在打开苹果AI部门的通讯录,可能比你的双十一购物车还空。
要知道,苹果向来是科技圈的“高冷校草”,仗着“iPhone+iOS”的护城河,员工离职率常年低得像理财产品收益率。可如今,顶级AI人才排着队“润”去Meta,就像奶茶店门口的顾客看到“第二杯半价”——头也不回。这事儿背后,哪是简单的“跳槽”?分明是科技圈的“权力的游戏”:苹果守着旧船票想登新航母,Meta开着星际战舰在招人,而顶级AI人才,早就揣着望远镜选好了下家。
苹果的AI团队,过去一直活在“传说”里。
毕竟是做出Siri的公司,虽然Siri现在的水平约等于“人工智障”——你问它“附近有24小时药店吗”,它可能给你推荐三年前倒闭的小卖部;你让它“定个明天8点的闹钟”,它反问“你是说下午8点还是晚上8点”——但架不住苹果保密工作做得好啊!外界只知道“苹果在搞AI”,具体搞到哪一步?“无可奉告”;团队有哪些大神?“名字保密”;研究成果?“等发布会再说”。
这种“高冷范儿”在乔布斯时代还行得通,毕竟那时候科技圈拼的是硬件创新,闭着眼睛搞出iPhone就能封神。可到了AI时代,这套玩法彻底失灵了——AI研究不是造手机,你藏着掖着,研究员发不了论文、评不了职称、拿不到行业认可,跟“闭门造车”有啥区别?
就拿这次叛逃的核心人物Jian Zhang来说,机器人AI主管,听着就像“钢铁侠幕后智囊”。可在苹果干了几年,除了内部项目代号,外界连他长啥样都不知道。反观Meta那边,机器人团队老大Marc Raibert(波士顿动力前CEO)去年直接带着人形机器人上台跳舞,研究员发顶会论文跟发朋友圈似的——你要是Jian Zhang,一边是“干了十年只能说‘我在苹果工作’”,一边是“干一年全世界都知道你是机器人大神”,换你你选谁?
更绝的是苹果的“大模型团队”。这两年AI圈最火的就是大语言模型,OpenAI的GPT、谷歌的Gemini、Meta的LLaMA都卷成了“神仙打架”,苹果呢?去年才匆匆组建基础模型团队,目标是“赶上行业平均水平”。结果团队刚搭起来,负责人就跑了;现在好不容易凑齐几个核心研究员,John Peebles(大模型架构师)、Nan Du(多模态专家)、Zhao Meng(算法大神)又集体“毕业”——合着苹果的AI部门不是在招人,是在给Meta“定向培养人才”?
有内部员工吐槽:“在苹果搞AI,比在少林寺当和尚还憋屈。和尚至少能下山化缘,我们连论文都不让发。上次想投个NeurIPS(顶会),领导说‘等产品发布了再说’,结果产品还没影,我师弟在Meta的论文都发完三篇了。”
这话扎心,但说透了苹果的死穴:在AI这个“快鱼吃慢鱼”的赛道上,苹果还在用“慢工出细活”的老剧本。别人都在“开源、共享、卷速度”,它偏要“保密、封闭、等成熟”——可AI人才等不起啊!顶级研究员的职业生涯就那么十几年,谁愿意耗在“永远保密”的项目里?
Meta能从苹果手里抢人,靠的可不是“脸书老用户情怀”。
扎克伯格这两年简直像“开了挂的卷王”:前几年沉迷元宇宙,被群嘲“花几百亿造了个没人用的VR聊天室”;去年突然“急转弯”,All in AI,从大模型到机器人,砸钱、砸资源、砸自由度,活脱脱一个“改过自新的学霸”。
先看“钞能力”。AI顶级人才现在是“行走的印钞机”,年薪百万美元只是起步价。Meta挖人向来“不看预算看诚意”——听说给Jian Zhang开出的年薪是苹果的2倍,还送“项目决策权”:你想研究人形机器人?行,实验室随便用;想搞具身智能?钱管够,不够再加。反观苹果,给的薪资只能算“行业平均偏上”,还天天画饼“等产品发布了给你发股票”——问题是苹果的AI产品,从Siri到现在的大模型,哪个不是“跳票三年起步”?
再看“战略定力”。扎克伯格对AI的态度是“我不懂,但我信你,你随便造”。去年Meta开源大模型LLaMA,直接把AI圈搅成了“菜市场”——小公司不用自己炼丹了,直接拿LLaMA改改就能用;研究员们更是激动坏了,有了开源模型,发论文、做实验效率翻倍。这种“开放生态”对学术型人才吸引力多大?相当于你在苹果只能“偷偷写日记”,在Meta能“开公众号十万加”,换谁不心动?
最关键的是“失败经验”。别看Meta元宇宙亏了钱,但扎克伯格愣是把“失败”变成了“资产”——元宇宙积累的机器人交互技术、多模态感知算法,转头就用到了AI机器人上;当初为元宇宙挖的硬件团队,现在成了机器人实验室的核心。这种“把败仗打成胜仗铺垫”的能力,比苹果“永远只展示成功产品”的套路,对AI人才来说更有吸引力——毕竟搞AI哪有不失败的?谁不想去一个“允许试错”的地方?
有Meta内部员工爆料:“扎克伯格每周都来AI部门‘蹭会’,不指挥、不瞎提需求,就问‘你们缺什么?钱?人?设备?我去搞定’。上次机器人团队说缺个1亿的传感器,他当场拍板‘下周到位’——这种老板,谁不爱?”
其实苹果留不住人,早有预兆。
这几年科技圈的人才流动,早就不是“找份工作”那么简单,而是“选赛道、选老板、选未来”的“三选一”。谷歌靠“AI老招牌+福利天花板”稳住基本盘,微软靠“OpenAI合作+商业化落地快”吸引实干派,Meta靠“扎克伯格亲自卷+开放生态”收割学术大神,而苹果呢?
它还活在“我是苹果,你们都该来投奔我”的“皇后病”里。
第一,战略摇摆不定,AI永远是“备胎”。 库克时代的苹果,重心永远是iPhone、AirPods、Apple Watch这些硬件,AI只是“给硬件打工的工具人”——Siri是为了卖iPhone,健康AI是为了卖Watch,连现在的大模型,据说也是“优先服务于iOS生态,不能抢硬件风头”。可顶级AI人才想的是“改变世界”,不是“给手机添个新功能”——你让研究通用人工智能的大神去优化Siri的语音识别,这不等于让爱因斯坦去教小学生算术吗?
第二,保密文化杀死创新,研究员成了“隐形人”。 苹果的保密有多夸张?新员工入职第一天,HR会发个“保密手册”,里面写着“跟家人都不能说你在做什么项目”。AI研究需要交流啊!你发不了论文、参加不了学术会议、连跟同行喝杯咖啡都得“加密聊天”,时间长了,研究员不成“孤岛”了?就像这次离职的John Peebles,在苹果干了五年,外界只知道他“参与了大模型项目”,具体贡献?“无可奉告”。换成你,辛辛苦苦搞出个算法,结果连个署名权都没有,你乐意?
第三,“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看不到头。 苹果内部晋升比“挤地铁”还难,尤其是核心部门,全是“十年以上老员工”把持。年轻人想往上爬?“先熬五年再说”。可AI圈现在是“25岁当博导,30岁带团队”的节奏,你让28岁的算法大神去给50岁的“老资格”打下手,人家凭什么不走?
对比之下,Meta简直是“反卷先锋”:没那么多层级,研究员直接跟扎克伯格汇报;鼓励“跨部门抢人”,哪个团队项目好,人才就往哪流;甚至允许“兼职创业”——只要不跟公司业务冲突,你搞个AI小项目,公司还能给你投钱。这种“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氛围,对年轻人来说,比苹果的“西装革履打卡上班”香多了。
说到底,苹果AI人才流失,不是“个别人跳槽”,而是“结构性危机”——它的整个商业模式,都跟AI时代的玩法格格不入。
乔布斯时代,苹果靠“硬件创新+封闭生态”封神:iPhone重新定义手机,iOS筑起护城河,用户想要“流畅体验”,只能买苹果。可到了AI时代,核心竞争力变了——从“硬件霸权”变成了“数据+算法+人才”。你硬件再牛,AI算法不行,照样被嫌弃:Siri被ChatGPT按在地上摩擦,苹果大模型比GPT-4晚了两年,连安卓阵营都开始嘲笑“苹果的AI像老年机”。
更尴尬的是苹果的数据“短板”。AI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训练,可苹果天天喊“隐私保护”,用户数据锁得比保险柜还严实。这当然是好事,但对AI训练来说,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数据少、标注差,模型怎么可能比得过Meta(手握脸书、Instagram几十亿用户数据)、谷歌(搜索引擎+YouTube数据)?
最要命的是“反应慢半拍”。AI圈现在是“三个月一个小迭代,半年一个大颠覆”,苹果却还在“一年一次发布会,三年一个大更新”。就拿大模型来说,2022年ChatGPT爆火,谷歌、Meta、微软当年就下场;苹果呢?2023年才组建大模型团队,2024年才开始测试,等到发布至少2025年——这三年,别人早就把市场抢光了,你再出来,谁还等你?
有行业大佬吐槽:“苹果现在就像‘守着诺基亚功能机的诺基亚’,总觉得‘我的用户基数大,晚两年没关系’。可AI不是功能机啊,用户一旦习惯了ChatGPT的智能,谁还会用‘只能定闹钟’的Siri?”
苹果和Meta的“人才攻防战”,其实是整个科技圈的缩影——AI时代,顶级人才已经不是“资产”,而是“决定公司生死的命脉”。
现在AI圈流传一句话:“一个顶流研究员,抵得上100个普通工程师。”因为顶级人才不仅能搞定技术难题,还能拉来整个团队、带火一个赛道。就像当年乔布斯挖走百事可乐的斯卡利,直接成就了苹果;现在Meta挖走Jian Zhang,可能三年后就能搞出“会端茶倒水的人形机器人”,而苹果失去他,机器人项目至少推迟两年。
更残酷的是“马太效应”:越有人才的公司,越容易吸引人才;越缺人才的公司,越留不住人。Meta靠LLaMA开源吸引了第一批研究员,这些人发论文、做项目,又吸引更多人加入,形成“人才滚雪球”;苹果则陷入“越缺人越保守,越保守越缺人”的死循环——再这么下去,别说跟谷歌、微软抢AI霸权,能不能保住“科技巨头”的位置都悬。
当然,苹果也不是没机会翻盘。只要库克愿意“放下身段”:别再把AI当“硬件附属品”,成立独立AI部门;别再天天“保密保密”,允许研究员发论文、搞开源;别再“画饼充饥”,给人才开“Meta同款薪资”——或许还能把人抢回来。
但问题是,库克敢吗?毕竟苹果的企业文化,是“永远只展示完美”,让它像Meta一样“光着膀子跟人卷AI”,恐怕比让iPhone降价还难。
最后说句扎心的:科技圈从来没有“永远的王者”。当年诺基亚觉得“手机就是打电话的”,结果被iPhone干翻;现在苹果觉得“AI只是手机功能”,会不会被Meta的机器人干翻?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人才叛逃”不是结束,只是开始——接下来,AI人才的“跳槽大战”只会更激烈,而那些守着旧船票的公司,迟早会被新航母甩在身后。
库克要是再不醒醒,下次发布会可能真得改台词了:“One more thing……我们的AI部门,今天又‘毕业’了5个人。”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