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20年!国产“聪明药”终结强生垄断,医生却泼来一盆冷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4:39 1

摘要:你家孩子上课走神、作业拖拉、考试总垫底?别急着骂他“不努力”,可能是脑子缺了颗“螺丝钉”。9月2日,国产“聪明药”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正式上市,瞬间引爆家长群——这可是被传能“让学渣变学霸”的神药!但先打住,这药2300万多动症患儿等了20年才等来国产替代,可全国

你家孩子上课走神、作业拖拉、考试总垫底?别急着骂他“不努力”,可能是脑子缺了颗“螺丝钉”。9月2日,国产“聪明药”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正式上市,瞬间引爆家长群——这可是被传能“让学渣变学霸”的神药!但先打住,这药2300万多动症患儿等了20年才等来国产替代,可全国90%的患儿至今没看过医生。更扎心的是:真正需要它的人买不到,不需要的人却在偷偷找代购。这颗小小的药片,撕开的何止是医药垄断的口子,更是整个社会对“不一样的大脑”的集体焦虑与偏见。

先给“聪明药”祛个魅:它不是让普通人变聪明的“大脑伟哥”,而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刚需药”。医学上,ADHD患者的大脑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前额叶发育滞后,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冲动控制差、活动过度。而哌甲酯类药物的作用,相当于给这辆“失控汽车”装上临时刹车,让大脑能正常“踩油门”和“踩刹车”。

但在中国,这颗“刹车”却成了稀缺品。过去20年,国内只有强生的原研药“专注达”在售,可从2023年起,“断货”成了常态。北京儿童医院6月的通知至今让家长心有余悸:“专注达18mg断货,何时到货未知。”一位上海妈妈吐槽:“为了买药,我跑遍6家医院,医生手写红处方时反复叮嘱‘省着点吃’,这哪是吃药,简直是分赃。”

为什么这么缺?因为这药是国家一类精神药品,原材料受全球管制,生产像“挤牙膏”。更讽刺的是:全球市场规模143亿美元的“蛋糕”,中国患者却啃不动——儿童患病率6.26%(约2300万),就诊率仅10%;成人患病率3%(约4200万),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多少孩子被贴上“熊孩子”“笨小孩”的标签,多少成年人在“拖延症”“懒癌”的自嘲中挣扎,背后可能都是被忽略的ADHD。

有人说:不就是个仿制药吗?至于让资本疯狂到五连板?还真至于。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药,而是“刚需+垄断+高壁垒”的黄金赛道。

先说垄断之狠:2005年强生“专注达”进入中国后,独占长效哌甲酯市场20年。2023年样本医院销售额3.5亿,2024年前三季度飙到4.3亿,越涨越缺。西安杨森去年发函承认“全球需求超产能”,北京儿童医院直接断货,黑市上18mg的药片被炒到200元一粒——比茅台还暴利。

再说壁垒之高:这药是“三层渗透泵控释制剂”,相当于给药片装了个“智能水龙头”,能精准控制药效12小时。国内药企搞了20年,只有立方制药突破技术,还自建原料药产线,实现“原料-制剂”一体化。更关键的是:它是一类精神药品,生产流通全程上锁,连包装工序转移都要国家药监局点头,不是谁想做就能做。

最后是需求之刚:多动症不是“性格问题”,是神经发育障碍。研究显示,未治疗的患儿50%会延续到成年,犯罪率是普通人的3倍,自杀风险高8倍。可多少家长宁愿相信“孩子大了就好了”,也不愿带他看医生?某三甲医院儿科主任吐槽:“我见过最极端的家长,孩子确诊后当场撕毁病历:‘我儿子没病,就是被你们医生咒病的!’”

国产“聪明药”上市,家长群欢呼“学渣逆袭有望”,但精神科医生却集体泼冷水:这药不是“学霸外挂”,用错了比毒品还害人!

先看药效真相:它对ADHD患儿的“聪明”效果,仅限于“让注意力回归正常水平”。就像近视眼镜,能让模糊的世界变清晰,但不能把200度近视调成5.0。某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直言:“给正常孩子吃,可能暂时提高专注力,但副作用立竿见影——失眠、食欲减退、心跳加速,长期吃还会成瘾。”

再看滥用风险:这药在国外是“学生党作弊神器”,国内地下市场早就暗流涌动。某代购透露:“每年高考前,都有家长找我买‘聪明药’,说‘就吃几天,赌一把’。”但别忘了,它和冰毒同属苯丙胺类,一旦成瘾,戒断反应比戒烟还难受。

更讽刺的是资源错配:真正需要药的患儿买不到,不需要的人却在抢。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就诊率仅10%,农村地区不足5%。某公益组织调研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老师,把多动症孩子当成‘坏学生’劝退,家长根本不知道有‘多动症’这个病。”

国产“聪明药”获批后,立方制药股价五连板,机构预测“当年抢占15%市场份额”。但资本狂欢的背后,三个问题比股价更值得关注:

第一,缺的是药,还是认知? 6.26%的儿童患病率,2300万患儿,就诊率10%——不是药不够,是家长不敢看病。某心理咨询师说:“我接触过一个妈妈,孩子确诊后哭着问我:‘是不是我孕期玩手机害了他?’这种病耻感,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第二,国产药能解决“看病难”吗? 现在的问题是:基层医院几乎没有儿童精神科医生,三甲医院号源秒光。北京某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每周出诊2次,每次限号20个,凌晨排队都抢不到。家长吐槽:“药是有了,可我儿子挂不上号,拿不到红处方,难道要我去抢银行吗?”

第三,谁来为“非典型患者”兜底? 多动症常合并抑郁、焦虑、抽动症,女孩症状更隐蔽(多表现为“安静地走神”),容易被误诊。某成人ADHD患者说:“我30岁才确诊,之前20年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懒散’,换了10份工作都被辞退。现在国产药上市了,可成人门诊全国才几家?”

国产“聪明药”上市,本质是一场“迟到的补给”——补20年的技术差距,补2300万患儿的用药缺口,更补全社会对“神经多样性”的认知短板。

别再把“多动症”当成“洪水猛兽”。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牛顿上课走神被老师骂“笨蛋”,他们的大脑只是“运行系统”和别人不一样。真正的“聪明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变成学霸,而是让每个大脑都能被理解、被接纳。

最后说个真事:某小学班主任发现班里“问题学生”小明总走神,没骂他,而是让他当“纪律委员”——负责提醒同学“坐端正”。半年后,小明不仅自己专注力提高,还成了全班最受欢迎的人。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把所有孩子塞进同一个模子,而是给每个“不一样”的大脑,找一条适合它的赛道。

国产“聪明药”来了,这很好。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不用靠“神药”,也能让每个孩子从容成长的社会——毕竟,健康的心灵,永远比100分的试卷更重要。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