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是被称为“共产党员之乡”的叶榭镇堰泾村。1927年至1948年,这座位于松江浦南黄浦江畔的村落,曾陆续走出24名中共地下党员,占松江早期共产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晨光微露,叶榭镇杨典路蒋杨路交叉路口的“红色堰泾”百米长廊两侧,已迎来了这天的首批参观者。
这里是被称为“共产党员之乡”的叶榭镇堰泾村。1927年至1948年,这座位于松江浦南黄浦江畔的村落,曾陆续走出24名中共地下党员,占松江早期共产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日军侵扫 烽烟四起
“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歌:‘十月初三逃难多,泗泾、七宝二十三图,闵行朝东杏桃河,日寇暴行百姓苦……’”在《红色堰泾》一书中,陈炎培这样回忆道。1941年6月,陈炎培在地下党员黄竞之发展下入党,后陆续担任叶榭镇点负责人、中共叶榭地下党支部书记等职,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由松江县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叶榭镇镇长。
据他回忆,1937年11月5日拂晓,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嘴一带登陆。次日晚,部分日寇进抵叶榭镇。国民党某师部分官兵从叶榭东边过来布置防线,双方在原杨家坟附近激烈战斗,敌我伤亡甚多。
1938年,日寇多次侵扰叶榭。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一艘日寇巡逻艇从黄浦江开进叶榭塘,艇上日寇以机枪向叶榭扫射后退出叶榭塘。次日上午,日寇从得胜港码头开来大小敌艇十余艘,先用大炮猛轰叶榭镇,接着机枪、步枪乱扫。约300名日寇上岸后将叶榭镇包围,将全镇房屋燃烧殆尽,沿途遇人便杀,被杀的老百姓有20多人……
不畏艰险 奋起抗敌
危难关头,广大叶榭有志之士毅然挺身而出,奋起抗敌。
1926年春,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侯绍裘来到叶榭传播革命思想,埋下革命火种。1927年,叶榭镇堰泾村青年农民蒋三大等加入党组织,成为堰泾村最早的地下党员。
1939年,面临日寇大肆侵略,蒋梯云组织起一支松江浦南抗日游击队,称第五中队,进行抗日斗争。部队纪律严明,活动于松江、奉贤交界地区,并于斗争中处决汉奸肖根荣,在奉贤泰日桥处与日军进行交锋。
1940年秋,受中共路南特委派遣,“一二·九”运动前夕入党的女地下党员黄竞之来到堰泾村重燃革命星火,在叶榭地区发展了不少党员。在此基础上,1941年5月,中共浦南工委和中共叶榭党支部于堰泾村成立,成为重要革命斗争阵地。
在党支部领导下,一系列抗日斗争就此展开。1941年秋,组织动员开展妇女读书会,暗中搜集情报,宣传抗日。1941年冬,动员樊福元同志前往浙东地区参加新四军部队(后樊在与日军战斗中光荣牺牲于四明山)。1942年开始的日伪“清乡”时期,为保存实力,支部党员均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开展工作。蒋梯云、孙彬国打入亭林伪合作总社;徐锦昌、戴福君打入叶榭伪合作分社;陈炎培则以扩大店面等各种形式掩护革命工作。
1943年,组织上派陈炎培前往嘉兴,得知新四军主力谭震林师仍坚持在苏浙皖边区抗日,打了不少胜仗,大家备受鼓舞。1944年前后,组织分别发展杨宝余、顾杏生(烈士)等进步青年入党。至解放前,共发展24名青年加入党组织,并于1945年动员8名青年加入新四军淞沪支队。
叶榭地下党支部的部分老同志八十年代在松江醉白池公园留影。前排左起:顾芬云、叶定远、沈萍书、孙彬国;二排左起:陈炎培、阮志坚、沈一青;三排左起:徐锦昌、杨宝余、冯和才;四排:顾纪发。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叶榭,5月14日,松江全境宣告解放。在民族危殆的烽火岁月,叶榭镇堰泾村这座5.1平方公里的浦南村落,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铸就了松江人民与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记者:沈思韵
编辑:周雨薇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
来源:上海松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