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号|一校播火种 共赴新时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4:28 1

摘要:80多年前,浙江大学师生辗转数千公里西迁至贵州遵义,播下了现代科学与文化的火种;80多年后,浙江大学等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为破解贵州高等教育发展难题提供了助力,续写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崭新篇章。

80多年前,浙江大学师生辗转数千公里西迁至贵州遵义,播下了现代科学与文化的火种;80多年后,浙江大学等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为破解贵州高等教育发展难题提供了助力,续写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崭新篇章。

80多年前,抗日烽火中,浙江大学师生筚路蓝缕,辗转数千公里西迁至贵州遵义,在此定居办学7年,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黔北大地播下了现代科学与文化的火种;

80多年后,一场教育接力在黔贵大地展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的15支顶尖学科团队跨越山海,以组团式帮扶的创新模式破解贵州高等教育发展难题。

这场教育“跨省联姻”,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续写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崭新篇章。

文军长征:

黔北山坳的求是星火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杭州告急。浙江大学时任校长竺可桢临危受命,率领师生踏上漫漫西迁路。穿越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历时两年多,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在此办学7年。

1939年6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前排左3)与部分师生在遵义的合影_资料图

初抵贵州,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教室实验室栖身于破庙会馆,居所简陋,仅靠小油灯照明。然而,救国求知的信念如暗夜明灯,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

物理系学生李政道常在湄江边茶馆,“买一杯茶换一个座位,闹中取静演算习题”,这份执着日后将他推上诺贝尔奖的巅峰。彼时浙大坚持参加全国“四联大”招生,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在烽烟中守护着教育的星火。

这束星火,不仅照亮了课堂,更温暖了黔北大地。浙大农学院与中央实验茶场合作,利用浙大科研力量分析茶叶土壤农化特性,成功研制出“湄红”“湄绿”及“湄潭龙井”(今“湄潭翠芽”前身),推动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发展。同时,浙大将其实验学校与湄潭中学合并办学,建立浙大附中,还创办了黔北地区最早的一所实用职业技术学校,将湄潭滋养为“西南茶城”“黔北粮仓”。

组团帮扶:

山海携手的破局之战

历史奔涌向前,新时代的考题已然展开。面对学科竞争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瓶颈,贵州高等教育亟须破局。

2025年初春,贵州主动出击,开启“借梯登高”的破局之战——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国内顶尖高校,引入其15个优势学科的精锐力量,精准帮扶省内9所高校的16个学科。

入黔以来,各帮扶团队迅速进入状态,高效推进帮扶任务。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队落地贵州师范大学,推动生物学学科向国家一流学科冲刺;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交大仁济医院团队成功实施贵州首例婴儿单段肝移植手术,手术室成为“手把手”带教的课堂;在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帮扶团队聚焦绿色矿山技术,助力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建设……

浙江大学首批派出11名专家组团,以共建大平台、攻克大项目为突破口,助力贵州大学机械学科提质升级。浙江大学帮扶专家组组长冯毅雄教授介绍,将创新打造“浙大—贵大—头部企业”三方合作模式,目前,联合打造的“贵州省高端智能装备实验室”已进入建设阶段,另一个“关键零部件实验室”也在加速筹建。

贵州大学与浙江大学签署《关于深化对口支援与部省合建高校对口合作协议》_贵州大学供图

“实验室建成后直接服务贵州制造龙头企业,形成‘贵州需求+浙大研发+联合转化’的闭环。”冯毅雄信心满满。通过跨省合作,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建实验室,可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实体经济。

这种深度协作模式,正在多个领域复制:中南大学矿业团队与贵大共建绿色矿山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化工专家联合贵州民族大学和磷化集团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磷矿资源从“论吨卖”转向“按克卖”;东南大学通过创新“帮扶团队+校内团队+科研平台+行业头部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帮助贵州理工学院构建起“产、学、研、用、转、创”的发展格局……

扎根未来:

传承精神再谱新篇

教育帮扶,扶的是当下,谋的是未来。

得益于帮扶契机,在贵州师范大学,一场生物学科的“蝶变”正在悄然酝酿。由国家“杰青”孙蒙祥教授领衔的武汉大学专家团队立足实际,全方位设计学科发展,提出通过1年“组团式”帮扶,力争在2026年第六轮学科评估中提档升级;再经5年建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工作站,至2030年进入B类学科行列。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表示,将以组团式帮扶为契机,聚焦国家和贵州省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切实全面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共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一场跨越80多年的对话,在2025年8月的湄潭延续。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重访湄潭,站在文庙斑驳的石阶上动情地说:“这里是浙大人的第二故乡。”此行他代表学校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捐赠支持西迁旧址展陈与湄潭“十五五”规划编制。

从当年湄潭文庙的求是灯火,到今日实验室的智慧光芒;从一校西迁保存文脉,到多校“组团”强优学科。这场跨越时空的教育接力,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第37期

一审 龚明豪

二审 周芸吉

三审 梁健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