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轻薄却重如山河——《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侧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4:13 1

摘要:一套4卷本(6册)的史料集,2015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300余篇泛黄报刊文章,穿越80余年硝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郑重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纸页薄如蝉翼,却重如山河。

捐赠现场,谢华发言

《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

一套4卷本(6册)的史料集,2015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300余篇泛黄报刊文章,穿越80余年硝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郑重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纸页薄如蝉翼,却重如山河。

捐赠现场:一场跨越时空的史料捐赠

捐赠仪式简单而庄重。纪念馆大厅内,与会者神情肃穆,仿佛能听到历史深沉的呼吸。

仪式上,谢华向纪念馆捐赠了《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一套4卷6册。周峰代表纪念馆致谢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他们的动作谨慎而恭敬,仿佛手中不是书籍,而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馆方代表双手接过丛书,目光交汇中传递着对历史的敬畏。

“我们捐赠的不是一套书,是一代人的苦难记忆,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见证。”谢华在发言中说。这句话回荡在寂静的展厅里,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馆方向谢华颁发收藏证书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套丛书将被永久珍藏于纪念馆,成为史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捐赠此实录,是将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托付给值得信赖的机构予以保藏与研究。”谢华表示,“无论墨迹多么暗淡或纸张多脆,其中的民族记忆和真相都要传下去。这就是依靠实物保存历史,用时间作为对抗遗忘最有力的举措。”

八年磨一剑:抢救濒危历史记忆

谢华是民进会员、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负责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丛书的编纂历时八年多,从立项到出版经历了无数艰辛。

“很多民国报刊正在走向消亡边缘。”谢华说,民国时期发行过上万种报刊,现收藏完整的还不足十分之一。为了收集这些珍贵文献,他奔走于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甚至这些城市的旧货市场,“有时为了寻找一份关键报刊,要在档案库中连续工作好几天”。

编纂过程犹如“从废墟中捡拾零零星星的残破板块,重新一寸寸找回曾经被毁弃忘却的历史”。有些报刊纸张已经脆化,谢华需要戴着手套,用特制工具一页页细心分离。这些发黄的纸页,存储着历史的真实记忆,其中既有日寇侵华罪行的真实报道,也记载了抗战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它们凝固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封存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铁证。“期待学者们能从中挖掘出更深刻的历史细节,启迪公众,特别是让年轻一代铭记这段饱含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深刻理解和平来之不易,誓死捍卫国家尊严。”

学者赞誉:第一落点的历史记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日战争研究史专家张同新为书籍作序。他指出,“这些老报刊不是在事后回忆,而是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记录下来的”。张同新强调:“这种即时性、现场性,是任何后来编纂的史书难以比拟的。”他举例说,书中收录的1937年7月9日《益世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就是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刊发的,“记者笔下的硝烟味、民众的恐慌情绪,都是最真实的历史现场”。

张同新特别指出,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原始报刊是戳穿谎言的最有力武器。“当日本右翼试图用‘进入’替代‘侵略’,用‘事件’模糊‘屠杀’时,书中这些铁证如山的报道便是最有力的历史抗辩。”

丛书还收录了1941年《解放日报》对潘家峪惨案幸存者血泪控诉的整版刊载。这些来自不同立场、不同地域报刊的“共时性”记录,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历史事件的残酷全貌。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是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谈及本书的历史价值时强调:“老报刊是历史的载体,它对于我们研究和教育,对历史的大众化,对国民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进一步指出,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报刊,通过系统整理与再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直观的史料依据,同时也使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到更为鲜活、生动和可感的历史内容。

传承使命:让历史照亮未来

在抗战胜利80年后的今天,这套丛书的捐赠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谢华在后记中写道:“日本侵华战争是令中华民族万箭穿心的巨大痛苦。”那些充斥着战乱时期血泪的老报刊上的照片:被摧毁的城市;四散逃亡的难民;被害者遭受屠杀的场面,其残酷、血腥令人不忍目睹。

馆方表示,将妥善珍藏、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这份宝贵的遗产,让更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那段历史。

在数字化时代,谢华还有更长远计划。他告诉记者,正在筹备建立老报刊数字化平台,让这些珍贵史料能够得到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我相信值得去做。因为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

《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从个人收藏到学术整理,从出版发行到入藏国家级别的纪念馆,完成了历史记忆的传承之旅。这些泛黄的纸页静默无声,却仿佛有雷霆万钧之力。它们诉说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也见证着这个民族最不屈的精神。

历史不会沉默,真相自有回响。在纪念馆的烛光中,这些老报刊实录将继续讲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警示后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记者手记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当厚重的《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已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真实承载。墨香之间,是一页页历史的无声呐喊,是一次次对民族苦难的深刻凝视。

“由史鉴今,勤思猛醒”。每一份老报刊都在默默见证历史,都是对祖国记忆的“荡尘洗礼”。我们铭记,是为了让后人深刻理解尊严与和平的珍贵;我们回顾,是为了不让生命的代价湮没于时间。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来路,也照亮前程。我们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与牺牲,更应在和平岁月中始终保持清醒,让历史的警钟长鸣于心,让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坚定脚步、行稳致远。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