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由联合军乐团与合唱团现场奏唱,再次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些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抗战曲目,不仅是旋律的传承,更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书写
编者按: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由联合军乐团与合唱团现场奏唱,再次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些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抗战曲目,不仅是旋律的传承,更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书写的精神史诗。
值此纪念时刻,《音乐周报》特别“回望”昔日推出的一系列抗战经典曲目特稿,以期让熟悉的旋律与背后的故事再次相遇,让这份熔铸在音乐里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依然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沈尧伊油画《在太行山上》,中国美术馆藏
香烟纸上的昂扬战歌《在太行山上》
原载于2015年9月3日《音乐周报》
文 | 安言
如果桂涛声还健在,他恐怕怎么都想不到,当年香烟纸上随手写就的一首歌,竟鼓舞了千万抗日民众,成为传遍敌后抗日根据地、激励抗日民众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昂扬战歌。
1938年4月初,日军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此背景下,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山西省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他到街头演说,发现陵川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出现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
王迎春、杨力舟国画《太行铁壁》,中国美术馆藏
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佛山的过程中,太行山壮观的景色和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激发了桂涛声创作灵感,酝酿半年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涌现,他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6月返回武汉后,桂涛声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冼星海拿到桂涛声写在香烟纸上的歌词激动万分,当即坐在钢琴前创作起来,连夜将《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
词作家桂涛声与作曲家冼星海
当时,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武汉做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的准备工作,闻讯后,两人来到冼星海住所,看到他正全神贯注修改《在太行山上》曲谱。郭沫若捅了捅他的后背,说:“星海,周副主席看你来了。”周恩来与郭沫若让冼星海唱给他们先听为快,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周恩来当即说:“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声部,如何?”冼星海兴奋地答应:“好!”浑厚激昂的歌声回荡在小屋,《在太行山上》的“首演”便这样完成了。
1938年7月,《在太行山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在太行山上》赢得了“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