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有人建议继续下届继续申办,江泽民:先等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3:15 4

摘要:1993年9月24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在风景如画的蒙特卡洛举行,会议将投票表决2000年第27届奥运会花落谁家。一共有8个城市进入候选名单,前3轮投票结束后,只剩下北京和悉尼两个城市竞争。

1993年9月24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在风景如画的蒙特卡洛举行,会议将投票表决2000年第27届奥运会花落谁家。一共有8个城市进入候选名单,前3轮投票结束后,只剩下北京和悉尼两个城市竞争。

最后一轮投票中,在有8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的情况下,悉尼得到45票,北京得到43票。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悉尼”的那一刻,在场的悉尼代表团欢呼雀跃,北京代表团则一片沮丧。

这一夜,悲伤笼罩了北京,这一夜,北京刻骨铭心。第二天,北京头班地铁车厢门口贴上了白底黑字的小标语:“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邓小平在得知北京申奥失败的消息后,对中国申奥代表团的表现还是给予了肯定,他说:“北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不能说不遗憾,但是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5个国家申办,只能有一个国家当选,落选也不是失败,参与是最重要的。第一次申办就得了43票,宣传了我们国家,已经值得自豪了。”

此次申奥失败后,对于是否申办下一届奥运会,国内有3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不论申办的结果成败如何,都应继续申办,以此表现中国人民的顽强性格;第二种意见认为,国内要办的事情很多,还是暂时不申办,缓一缓再说;第三种意见认为,先不采取行动,等国际奥委会以后找上门再说。

国际奥委会的许多委员认为,北京应该申办2004年奥运会。但也有委员认为,中国迟早要举办奥运会,但时机要考虑,1996年和2000年连续两次在欧洲以外的城市举办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可能会选择一个欧洲城市举办2004年奥运会。此外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南非也在考虑申办2004年奥运会,如果南非提出,就会造成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时申办,而导致票源分散的局面。

1993年10月底,江泽民在慎重考虑国内外的意见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反正申奥过去了,较量过了,2004年不再说了。团结起来,把经济搞上去。”最终中共中央确定北京不申办2004年奥运会。

江泽民

1997年9月5日,雅典在国际奥委会第106次全会上赢得2004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年10月13日,萨马兰奇应邀来中国参加第8届全运会,他在和江泽民会谈时提出,希望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江泽民表示,中国应该举办奥运会,不过什么时候办,要由中国奥委会研究。

与1993年相比,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的条件更成熟了。1998年,我国GDP超过7.83万亿元,比5年前增加了1倍多,在世界上排名第7,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1998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北京再次申办2008年奥运会,11月25日,北京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11月30日,分管申奥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表示:“这次不要说志在必得,因为申办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宣传上要掌握,主要是对外宣传,对内不要搞得很热,申办到手国内再宣传也不迟。”

2000年2月2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伊斯坦布尔、大阪、巴黎和多伦多5个城市进入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的候选名单,最终的投票将于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

从2000年5月开始,中国奥委会为北京申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01年6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接见了中国奥申委的主要负责人,并听取汇报。面对6月中旬巴黎和多伦多奥申委主要负责人或因涉嫌洗钱遭传讯,或因出现种族主义“口误”而尴尬,李岚清明确作出指示:“不要去说人家的坏话,我们要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票。对别人犯错误,要保持沉默。”

李岚清

最后江泽民做总结说:“我们的态度还是胜不骄、败不馁,万一这次争取不到,我们政治局对北京的建设更要加大支持力度。”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红日高照,国际奥委会将在下午进行投票表决。这天李岚清用英语代表中国做申奥的最后陈述,他的陈述表达出了这样一种信念: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2008年将会在北京看到一次“伟大的”奥运会。

下午的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大阪只获得6票,率先出局。在第二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比第二名的多伦多高出34票,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一次举国关注的投票,吸引了亿万双眼睛。当国际奥委会开始投票的时候,北京的夜幕已经降临。江泽民约请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一起观看电视转播,他们都穿上了正装,对胜利充满了希望。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是“北京”的话音刚落,中华大地举国欢腾,中华民族终于盼到期待百年的那一刻!

来源:帝哥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