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篇:打开电视,屏幕上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迎着晨光舒展,当《松花江上》苍凉旋律撞进耳朵,我的手指攥紧了鼠标——这是2025年9月3日上午九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盛典的直播现场。作为退伍四十余载的老兵,虽卸戎装,但仍能从镜头里
开篇:打开电视,屏幕上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迎着晨光舒展,当《松花江上》苍凉旋律撞进耳朵,我的手指攥紧了鼠标——这是2025年9月3日上午九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盛典的直播现场。作为退伍四十余载的老兵,虽卸戎装,但仍能从镜头里,触到军人骨子里的滚烫、民族脊梁的挺拔。写下这篇闪记,只为记下屏幕前让我泪湿眼眶的瞬间,说说一个老兵对历史的念想,还有对这片土地一辈子不变的牵挂。
屏前守看,魂牵方阵
上午九点,纪念大会隆重启动,看着镜头里领导人回顾抗战历史的庄重神情,观礼席上白发苍苍的抗战老战士颤巍巍挺直腰板,广场上整齐列队的受阅队伍如青松般挺立,我仿佛听见当年部队集合的哨声在耳边响起。九点余徒步方队迈着正步走来,信息支援部队的电子迷彩服、军事航天部队的蓝色肩章、网络空间部队的特殊标识,一个个新兵种亮相时,我忍不住凑近屏幕——这些年轻战士的眼神,和我当年在训练场上憋着一股劲的模样,一模一样。
装备方队登场时,我连大气都不敢喘。全部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成体系展示指挥控制、侦察预警、防空反导等全要素战力。记得七十年代在部队,我们扛着65式步枪翻山越岭,那时哪敢想,祖国能有这么多“大国重器”。当空中梯队飞来,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无人机集群组成“80”的字样掠过天安门上空,我眼眶一热——这哪是装备展示,这就是中国人民从抗战的苦难里爬起来,一步步站得笔直的证明,是无数先烈盼着的太平日子。
往事翻涌,家国情长
看着受阅士兵年轻的脸庞,想起自己七十年代弃笔从戎的日子。那时背着家人报名从军。汽车一路向北来到浙北山区。新兵里,每天天不亮就出操,冬天在雪地里练战术,棉衣冻得硬邦邦;夏天顶着烈日训练,汗水把军装浸出白碱。手上的茧子磨破了又长,身上的伤疤好了又添,但每次站在哨所望着山下的灯火,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我守着的,是老百姓的安稳日子。如今退下戎装,可每次想起军营,心里还是热乎的,那些日子,早刻进了骨头里。
阅兵式上,抗战老战士满含热泪观礼的画面,让我想起了姥姥的抗日故事。当年,小脚姥姥参加泰山妇救会,每天带着妇女们烙煎饼,绕着山路走几十里,把大葱和煎饼送到前线。日军搜查时,她把粮食藏在山洞里,任凭敌人翻箱倒柜也不松口。后来她把两个舅舅都送去了部队打鬼子。年幼的母亲跟着姥姥缝补军装、传递消息。母亲说,那时候就盼着哥哥打胜仗,盼着能过安稳日子。如今看着阅兵场上的抗战老兵,我好像又看见了姥姥和舅舅们的身影。
今朝意气,壮志满怀
九三阅兵,我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受阅的将士们,不管是解放军、武警还是民兵,走在方阵里都带着一股劲——那是对祖国的忠心,是对使命的担当。受检部队战士过天安门城楼时,整齐举目行注目礼。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这种“精气神”,是从抗战时“一寸山河一寸血”里炼出来的,是从新中国建设时“不服输”里攒起来的。它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不光有能守护和平的实力,更有永远不低头的骨气,这种骨气,比任何武器都管用。
从阅兵里,我更清楚地看见,祖国的强大不光是“硬实力”,更是人心齐。当维和部队方队走过,蓝色贝雷帽格外耀眼,他们去过非洲、去过中东,把和平带给更多人;当镜头掠过广场上各民族群众组成的方阵时,现场观众自发唱起《歌唱祖国》,歌声里满是自豪,这是国家强大给的底气。阅兵就像一面镜子,一边照着抗战时的不容易,一边照着现在的好日子。它让我明白,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得踏实;而咱每个人好好过日子,就是在为国家添力量。
结语:阅兵以8万羽和平鸽和彩色气球放飞为标志,在《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中圆满结束时,我的心里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有骄傲,有感动,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是个退伍老兵,上不了战场了,但我能把阅兵的感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抗战老兵拼出来的,是解放军守出来的。这场阅兵,不是光为了纪念过去,更是要告诉人们,要把这份和平守好,把日子过好。我也会把这份感动揣在心里,盼望祖国繁荣昌盛。
来源:自由海洋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