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宋美龄在宋霭龄墓前落泪:我们宋家人,为何会葬在这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8:01 1

摘要:1940年代的中国,可谓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尖锐,争斗一触即发。恶性通货膨胀如影随形,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1940年代的中国,可谓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尖锐,争斗一触即发。恶性通货膨胀如影随形,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宋氏三姐妹出身显赫,才华横溢,在政治、外交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姐宋霭龄嫁与孔祥熙,两人共同主政财政多年;二姐宋庆龄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结为伉俪,在革命道路上不离不弃;小妹宋美龄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与蒋介石携手共进退。

1940年,国民党政权进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军费开支巨大,又无充足的税收作为财政支撑,政府只能依靠印制钞票来填补窟窿。

可想而知,随着货币的泛滥,市场上的物价就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1945年,纸币的贬值程度已经到了离谱的地步,拿着一车钱或许只能买到两袋面粉。百姓的生活越发艰难,民怨沸腾。

此时,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出任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方案——"机箱经济"。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开放外汇和黄金市场。

宋子文的想法是,随着外汇交易的增多,资金从国外流入,纸币贬值的速度就会放缓。而开放黄金市场,鼓励民众购买和储存黄金,则可以吸收社会上过剩的通货,从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外汇市场的开放,反倒成了投机者的天堂。

一些商人和官员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利差空间,纷纷兑换外汇大肆购入奢侈品。

与此同时,他们又在国内抛售黄金换取法币,导致市面上的黄金被迅速抢购一空,货币贬值的速度非但没有放缓,反而变本加厉。宋子文费尽心思制定的政策,最终沦为了别有用心之人牟取暴利的工具。

眼看事态越来越失控,蒋介石不得不出面叫停,另寻他法。宋子文自此再难以在党内立足,都在质疑宋子文的能力和动机,落得个声名狼藉的下场。

外汇风波平息后不久,宋家便迎来了新一轮的危机。

1947年,《中央日报》刊登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报道,直指宋子文和孔祥熙利用职权之便,在外汇市场中大肆套取国家资产,中饱私囊。

文章列举的犯案细节是如此具体,涉案金额之巨更是骇人听闻。据悉,在外汇管制放开的那段时间里,全国的外汇储备不过5亿美元。

而仅宋子文和孔祥熙两人的公司,就囤积了其中的3亿之巨。这相当于,国库被眼皮底下的人洗劫一空。当时轰动一时,舆论哗然,人心惶惶。

这起丑闻的核心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和姐夫孔祥熙。他们曾是民国政坛的中流砥柱,也曾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左膀右臂。如今却因一己之私,将积攒多年的威望毁于一旦。

宋孔二人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坍塌,宋美龄虽未直接参与其中,声誉也难免受到影响。

宋子文和孔祥熙选择离开,他们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宋子文本可以作为宋美龄的哥哥,在台湾继续发光发热。可他心中清楚,这一次,自己是真的不能再回到从前了。

他选择了退隐,选择了逃避,把一切都抛在身后,直到去世,他也没能再踏上祖国的土地。

宋霭龄作为孔祥熙的妻子,自然也随丈夫远赴他乡。宋庆龄选择留在大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宋美龄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成为国民党政权的代言人。

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溃败,让他们在国际上的声望跌落谷底。昔日的盟友美国,也开始疏远这个曾经的东方朋友。要想重振国民党的雄风,关键在于重新赢得美国的支持。

于是,宋美龄再次披挂上阵,频繁往返于台湾与美国之间,竭尽所能游说美国政要,力图扭转局势。

然而,美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白皮书》,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腐败无能。这无异于当头一棒,让宋美龄的努力付诸东流。宋美龄无奈之下,只得黯然返回台湾。

回到台湾后,宋美龄的处境更加艰难。她与继子蒋经国的关系日益恶化,成为宋家在台湾的一大隐患。早在上海时,蒋经国就曾对宋美龄心存芥蒂。

一方面,是因为宋美龄的到来,让他与生母之间的感情被迫中断;另一方面,则缘于宋美龄对蒋经国主政上海期间的一些举措的干预。

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是"孔令侃事件"。

当时,蒋经国秉承父命,在上海开展肃贪行动。他查到宋美龄的侄子孔令侃,利用家族特权,在战时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这个发现,让蒋经国大为震怒。他本欲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可宋美龄却出面干预,让这起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自此,宋美龄与蒋经国的关系,跌至冰点。即便是后来蒋介石极力斡旋,也未能完全弥合这对继母子的心结。

后来,大姐宋霭龄在美国病逝,哥哥宋子文也长眠于异国他乡。宋美龄因种种原因,却未能在姐姐和哥哥的葬礼上出现,送他们最后一程。

这成为她内心深处的一个伤痛。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失去了后盾,在台湾的地位岌岌可危。种种不如意,让她萌生了离开台湾的念头。在蒋介石逝世不久后,宋美龄便离开台湾,远赴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殊途同归芬克里夫

宋美龄远离台湾,唯一的牵挂,或许就是大洋彼岸的姐姐宋庆龄了。这对性格南辕北辙的姐妹,在政治立场上针锋相对多年,却始终割舍不断彼此的情分。

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宋美龄悲痛欲绝,她多么希望能够回到故土,再见姐姐最后一面,要为姐姐送上最后一程。

可是,纷乱的政治局势,让宋美龄的念头终究没能实现。

家人们接连的离世,让宋美龄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她开始思索自己的归宿,开始筹划自己身后事。经过深思熟虑,宋美龄决定要在芬克里夫墓园,为自己选定一块安身之地。

芬克里夫墓园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早已是宋家的另一处"故园"。宋美龄的大姐宋霭龄,姐夫孔祥熙,还有哥哥宋子文,都长眠于此。

每次来到这里,宋美龄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往昔岁月。

1993年,宋美龄再次来到芬克里夫。她要在这里,为自己选定最后的归宿。走到宋氏一族的墓地前,宋美龄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恸,喃喃自语:"何以至此?何以至此?"

2003年10月23日,宋美龄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106岁。根据她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安葬在芬克里夫墓园,与宋家的亲人们,长眠在一起。

至此,宋氏三姐妹的传奇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参考资料:

1、晚年隔海相望的宋氏三姐妹 何大章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4期)

2、20世纪三位传奇女子——《宋氏三姊妹与她们的丈夫》 联合早报 2020年9月07日

3、参与塑造现代中国的宋氏三姐妹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年10月30日

来源:阿呆不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