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开学季,很多家长和孩子会经历一个微妙但真实的现象:焦虑多于期待、拖延多于激情、昏昏欲睡多于早起状态。这就是我们想聊的——开学综合征(Back-to-School Stress)。
“孩子这两天开始失眠,白天蔫儿了吧唧……”
“作业做不完、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
“家长比孩子还焦虑,每天像开战前集训。”
又到开学季,很多家长和孩子会经历一个微妙但真实的现象:焦虑多于期待、拖延多于激情、昏昏欲睡多于早起状态。这就是我们想聊的——开学综合征(Back-to-School Stress)。
图源:AI
听到这个词,家长们肯定要头疼了,到底如何识别孩子的“开学综合征”?它到底是不是病?要不要上医院?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避免开学综合征呢?别着急,我们先抽丝剥茧,一步步把这个事儿掰扯明白。
“开学综合征”是近年来在教育和心理领域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非医学类心理术语,通常用来形容学生在假期结束、即将返校或刚刚返校初期,出现的一系列身心适应困难。通俗说,就是放假放嗨了,猛然要收心返校,心理和生理都跟不上。
图源:mentalhealth.com
在正式开始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在日常语境中常见的误解:我们经常会读成“开学综合症”,在医学上并无“症”这个词的单独分类,然而综合征(syndrome)表示一组症状的组合,但没指明病因。换一句话说:“综合征”强调的是 “常见的行为与体验组合”,综合症”则暗示是一种疾病,容易误导为“必须治疗”。“开学综合征”虽然不属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的正式条目(如DSM-5或ICD-11),但它是一个合理的、广泛使用的心理适应性概念,和“节后综合征”“假期抑郁”一样,具有实用性和现实解释力。
所以敲黑板,正确的写法是:开学综合征!请别把孩子的适应不良当作“生病”,而是“常见反应,需要温柔对待”——这是最暖心的逻辑区分。
那有办法识别吗?当然有。这些表现如果你把握好了,可以敏锐的觉察孩子是否有开学综合征,常见的表现从医学、心理学视角归类,无非是从情绪(emotion)、生理(physical)和行为(behavior)三个方面来识别:
「开学综合征」的识别:
情绪:焦虑、烦躁、沉默、敏感、易怒;身体:头痛、胃痛、食欲不振、失眠、疲倦;行为:拖延写作业、不愿社交、黏人、恐惧上学等。如果你发现孩子到了开学前几天变得情绪不稳,作息紊乱、注意力差甚至想哭闹,别急着贴标签,可能他正在“缓冲期”。
我猜家长们此时和小编的想法是一样的:暑假那么长,孩子也没少玩,为啥放松了一个假期,一开学反而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提不起精神,想着想着就来气。这事儿可不能全怪孩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香港大学精神医学研究和APA发布的返校指南等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三大科学视角解释:
图源:搜狐网
生物节律骤变(你的“神经闹钟”罢工了)
假期期间,孩子往往是夜猫子模式:晚睡晚起、打游戏、刷手机、作息不规律。假期晚睡意味着褪黑素延迟分泌,早晨也因此皮质醇起不来,结果就是入睡困难、早上起不来、白天犯困、注意力不集中。我们的睡眠节律,其实由一整套神经网络来控制。最核心的是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它像个总调度,接收外界的光信号,来安排体内各种激素和系统的工作时间。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rachiasmatic_nucleus
这种习惯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尤其是两个核心调节器:
褪黑素(Melatonin):调节困意和睡眠。它在晚上天黑后分泌,提示大脑“可以休息了”;
皮质醇(Cortisol):调节清醒和警觉性。它在清晨天亮前升高,让身体准备“启动”。
但这两个系统不是电灯开关,不是说“今晚早点睡”就能马上启动。它们受昼夜节律影响,一旦被长期打乱(比如连续十天晚睡两点),就需要3 ~ 7天的“逐步重建”。这并不是孩子的“意志力”出了问题,而是他的大脑生物钟真的乱了!
“隐形元凶”:网状激活系统没跟上
图源:https://blog.internetlifestylehub.com/
孩子白天提不起劲、晚上头脑兴奋,很可能是脑干的“网状激活系统(RAS)”还没同步。这个系统负责唤醒皮层、维持警觉,是你白天有精神、上课能专注的关键。但它不是闹钟一响就全速运行,它需要规律的“阳光-活动-休息”循环来唤醒。但孩子假期大脑长期处于“低激活”状态,突然切换回“高负荷学习”模式,就像让一辆没热车的跑车立刻飙车,不仅跑不快,还容易“熄火”。
说完了脑神经生理机制,其实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孩子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
情绪落差大,心理预期落空
学业与社交双重焦虑,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儿童构成冲击,尤其容易表现为“开学综合征”的身心症状(如:头痛、胃痛、哭闹、沉默、过度黏人)。如果识别出孩子出现了“开学综合征”,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厌学,更不应该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哈佛健康博客的一则调研间接指出:假期是“低压力+高自由”的状态;学校是“高期待+多规则”的环境,如果孩子突然被要求“恢复秩序”,会诱发短期焦虑、烦躁和压抑感。孩子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焦虑情绪,比如:害怕作业没完成、担心成绩比同学差、不确定同学是否还接纳自己、老师会不会“贴标签”,尤其是处于自尊心敏感期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交回避+学业焦虑”的复合反应。家长越焦虑、越催促,孩子越容易出现对抗、逃避行为,亲子关系疏远或压抑,孩子缺乏表达空间,只能通过“躯体化”表达情绪。
图源:www.health.harvard.edu
不要把“症状”当成孩子不听话的证据,而是他的大脑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这里给到一份缓解「开学综合征」实用清单,照着做。
01
预热比硬切更重要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徐高阳建议:开学前后一个月为关键阶段,注意情绪变化及时干预(intervention)
提前1周调整作息:逐步恢复早睡早起节奏,而不是前一晚临时调时钟。
模拟上学流程:比如早晨穿衣、背书包、吃早餐,营造“要上学了”的预期。
回顾开学好事:找出孩子喜欢的课外活动、朋友、老师,用积极话题激发兴趣。
02
情绪共情 + 身体调节双管齐下
不批评情绪:“不想上学”不是懒,是大脑在做出自然反应。
允许表达焦虑:哪怕是“我不想见老师”“我怕同学不理我”,都请认真倾听。
规律运动 + 营养饮食 + 适度阳光:身体状态往往先于情绪调整。
03
制造“熟悉感”来弱化陌生恐惧
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书包、重温上学路线;回顾上学时的趣事、好朋友,唤醒对学校的正向记忆,家长也可以提前和老师沟通,建立“桥梁感”。
04
出现严重症状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如果孩子持续一周以上出现:哭闹不止、拒绝进校门、躯体疼痛频发、成绩骤降、失眠严重等情况,应尽早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帮助
写在最后:孩子不是“懒”,他们只是“怕”。当孩子在假期与校园之间切换时,他们就像是启动缓慢的老电脑,需要时间、理解和“系统更新”。“开学综合征”并不可怕,只要你愿意多陪一点、多听一点、多等一点,孩子终将重新启动——带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成长的勇气。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家长朋友!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 · 专家支招预防开学综合征:
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08/t20240830_3785161.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开学综合征”的四问四答︱科普时间
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508/28/139997_54867016.htm?utm_source=chatgpt.com
Back to school anxiety
来源:科学声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