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农妇赶集丢了钱,回家见狗叼着布包,是钱袋加张怪纸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2:22 4

摘要:狗的眼睛,能看见人看不见的东西。它半夜对着空墙角叫,不是疯了,是墙角站着你家的老祖宗,回来看看。

我们乡下人,不识几个字,但都信一个理:万物都有灵。

一口井,一棵树,活得年岁久了,就通了人性。

尤其是那不会说话的牲畜,特别是狗。

狗的眼睛,能看见人看不见的东西。它半夜对着空墙角叫,不是疯了,是墙角站着你家的老祖宗,回来看看。

你对它好,给它一口剩饭,它不光给你看家护院,有时候,还能替你挡灾续命。

李秀莲是个本分的农妇。

她男人叫大山,是个老实人,前些年去山里砍柴,被倒下来的树砸了腰,从此就落下了病根,干不了重活。家里的天,就靠秀莲一个人撑着。

家里有一条老黄狗,叫“大黄”。

是十多年前,大雪天,自己跑到院子里来的,当时还是一只半大的小狗,饿得皮包骨头,冻得直哆嗦。秀莲看它可怜,就给了它半个窝头。它吃了,就再也没走。

这一待,就是十年。

大黄老了,毛色不再光亮,跑起来也慢了。

村里人都说,这老狗吃白饭,该杀了吃肉了。秀莲不肯,她说,它也是一条命。有好吃的,她自己舍不得吃,也总要给大黄留一口。

那年秋天,家里出了大事。

大山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夜整夜地咳,咳出来的痰里,都带着血丝。秀莲慌了,背着他,走了三十里山路,去了县城的医馆。

城里的大夫说,这是陈年的旧伤,伤了肺腑,得用一味叫“吊命参”的药吊着。那药,金贵得很,一副就要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对秀莲家来说,是天大的一个数目。

秀莲没法子,只能把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

两头下蛋的鸡,半袋子存着过年的粮食,还有她出嫁时,娘家给的、唯一的一对银耳环。

她把所有的铜板,都用布条穿起来,沉甸甸的一串。又把那几块碎银子,用一块红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塞进了钱袋子最里面。

那是她男人的,救命钱。

02

去县城赶集那天,天还没亮,秀莲就起了床。

她把钱袋子,贴身放在怀里,外面又用一根布带,牢牢地系在腰上。

老黄狗好像知道她要出远门,一反常态,没有趴在窝里打盹。它就跟在秀莲身后,一直把她送到了村口。秀莲撵了它几次,它都不肯走,只是蹲在村口那棵歪脖子树下,看着她,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秀莲看着它,心里有些发酸。

“大黄,”

她说,“在家好好看家,等我回来,给你带肉骨头。”

狗好像听懂了,摇了摇尾巴。

县城的集市,人山人海,吵吵嚷嚷。

秀莲没心思逛,她心里只记着一件事——抓药。

她攥着怀里的钱袋子,挤在人群里,朝着那家最大的药铺“百草堂”,走了过去。

就在她快要挤到药铺门口的时候,前面的人群,忽然一阵骚动。

是两个泼皮,不知为了什么事,当街打了起来。一个,揪着另一个的头发,另一个,抱着对方的腿,在地上滚成一团。

看热闹的人,一下子就把路堵死了。

秀莲被挤在中间,进也进不去,退也退不出来。她只能护着怀里的钱袋子,等那阵骚乱过去。

等了大概一炷香的功夫,衙役来了,把那两个泼皮拖走了,人群才散开。

秀莲松了口气,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裳,走进了百草堂。

“大夫,”她把药方递过去,“抓药。”

大夫看了看药方,又看了看她。

“二两银子,一副。先给钱,后抓药。”

秀莲点了点头,把手,伸进了怀里。

她的心,猛地一沉。

怀里,空空如也。那个她用布带系在腰上的钱袋子,不见了。

03

秀莲的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她疯了一样,在自己身上摸索着。没有。

她又冲出药铺,回到刚才那片混乱的地方,像只没头的苍蝇一样,在地上,一遍一遍地找。

没有。

地上,除了人们踩下的脚印,和一些烂菜叶子,什么都没有。

“我的钱……我的钱袋子……”

她喃喃自语,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那是她男人,下半辈子的命啊。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家的。

三十里山路,她去的时候,觉得充满了希望。回来的时候,只觉得,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

天,一点一点地黑了下来。

她走到自家院门口的时候,腿,已经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了。

她不知道,该怎么进去,怎么面对那个,还躺在炕上,等着她拿救命钱回来的男人。

就在她靠着门框,绝望得快要哭出声的时候,她看见,老黄狗大黄,从院子里,跑了出来。

它的嘴里,叼着一个东西。

是一个用深蓝色的、很粗糙的土布,包着的小布包。

大黄跑到她面前,把那个布包,轻轻地,放在了她的脚下。然后,用它的头,蹭了蹭秀莲的小腿,又摇了摇尾巴。

秀莲愣住了。

她弯下腰,捡起了那个布包。

布包不大,有些分量,还带着一股子……土腥味。

她疑惑地,把布包打开。

她的手,一下子就僵住了。

布包里,静静地躺着的,正是她那个,失而复得的钱袋子。

她连忙打开钱袋,把里面的铜钱和碎银子,都倒了出来。

一文不少。

秀莲愣了很久,随即,一股巨大的狂喜,涌了上来。她抱着那个钱袋子,又哭又笑,抱着大黄的脖子,一个劲地亲。

“大黄,好大黄……是你……是你给我找回来的吗?”

就在她把钱,重新装回钱袋子的时候,她的手,碰到了布包底下,还有一个硬硬的东西。

她拿了出来。

是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发黄的草纸。

纸,很粗糙,像是做纸钱用的那种。

她把纸,展开。

04

纸上,有字。

不是用墨写的,是用烧过的木炭,写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小孩子的手笔。

纸上,只有一句话。

“一饭之恩,还汝钱袋。三日后,莫过南桥。”

秀莲看着那句话,愣住了。

一饭之恩?

她什么时候,给过谁一饭之恩?

还有,南桥?

南桥,是村子南头,那座通往河对岸田地的、唯一的石桥。桥有些年头了,是她爷爷的爷爷那辈儿,修的。

为什么,三日后,不能过那座桥?

她拿着那张怪纸条,回了屋。

大山看她空着手回来,眼神一下子就暗了下去。

“钱……丢了?”

“没有!”秀莲连忙把那个钱袋子拿出来,又把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都跟大山说了。

大山听完,也是一脸的惊奇。

“你是说,是大黄,把钱给你找回来的?”

“嗯。”

“那这张纸条……”大山拿起那张草纸,翻来覆去地看,“怕是哪个好心人,捡了钱,又不好意思露面,才让大黄给送回来的吧。至于这后半句,估计,就是个玩笑。”

秀莲也觉得,可能是这样。

可她的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05

接下来的两天,很平静。

秀莲拿着钱,又去了一趟县城,把药抓了回来。大山喝了药,咳嗽,果然轻了不少。

那张怪纸条,被秀莲压在了箱子底。

可那句话,却像一根刺,扎在了她心里。

“一饭之恩……”

她把这几年,自己帮过的人,都想了一遍。给东头的王大婶送过几次菜,帮西头的李二叔家看过孩子……可那些,都算不上“一饭之恩”啊。

就在第三天早上,她去喂猪的时候,她忽然想起来了。

大概在半年前,一个下雨天。

她去赶集,回来的时候,在村口的土地庙里避雨。她看见,庙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乞丐。

那乞丐,很瘦,很脏,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看不出年纪。他就那么靠着墙,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一样。

秀莲当时,动了恻隐之心。

她把自己怀里,揣着的、准备带回家给大山吃的,唯一的一个白面馒头,拿了出来,放在了那个乞丐面前。

“吃吧。”她说。

那乞丐缓缓地,抬起了头。

他的脸,被头发和污垢遮着,看不清。只有一双眼睛,在昏暗的庙里,亮得吓人。

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那个馒头。

秀莲把馒头放下,就走了。

难道……是他?

一个乞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找到她丢的钱袋子,还能让一只狗,给他送信?

秀莲不敢再想下去。

06

第三天,是个大晴天。

吃过早饭,大山就扛着锄头,准备出门。

“你去哪?”秀莲问。

“去河对岸的地里,看看。”大山说,“前几天下的雨,地里的那几垄红薯,不知道怎么样了。”

秀莲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去河对岸,就要过南桥。

“别……别去了吧。”她拦住他,“今天天好,你在家,多晒晒太阳。”

“那哪行。”大山笑了,“地里的活,一天都耽误不得。”

“今天……今天别去!”

秀莲急了,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能死死地拉住他,“我……我心里不踏实!”

“你这婆娘,神神叨叨的。”大山有些不高兴了,“不就一张破纸条吗?你还真信了?快松手,我得走了。”

他挣开秀莲的手,就要出门。

就在这时,一直趴在门槛上打盹的老黄狗,忽然,像疯了一样,窜了起来!

它发出一阵低沉的、充满警告意味的咆哮,一口,就咬住了大山的裤腿,死死地,往后拖。

“大黄!你疯了!”

大山又惊又怒,想把腿抽回来。

可那只平时温顺得像只猫一样的老狗,今天,却像是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它的牙,死死地嵌在裤腿上,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眼睛,是红的。

就在大山和狗,在门口僵持不下的时候。

07

“轰隆隆——”

一阵巨大的、像是闷雷一样的声音,从村子南头,传了过来!

紧接着,大地,都跟着震动了起来!

屋顶上的瓦片,“哗啦啦”地往下掉。

“地……地震了?”

村里的人,都惊慌地,从屋子里跑了出来。

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女人,连滚带爬地,跑进村里,脸上,没有一丝血色。

“桥……桥塌了!”她尖叫着。

所有人都朝着南桥的方向,跑了过去。

秀莲和大山,也跑了过去。

他们看见,那座在村里,立了一百多年的老石桥,从中间,断了。

断得干干净净。

巨大的石块,掉在干涸的河道里。

不是地震。

是桥,自己,塌了。

就在桥塌了的地方,一股浑黄的、带着泥沙的地下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

村里一个见识最广的老人,看着那股浑黄的水,哆哆嗦嗦地说:

“是……是走蛟……是地底下,有东西,要过路啊……”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秀莲看着那座断桥,又看了看脚边,正吐着舌头,大口喘气的老黄狗,和身边,同样一脸后怕的丈夫。

她的腿,一软,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从那以后,村里,就再也没有南桥了。

人们要去河对岸,都得绕很远的路。

大山的病,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秀莲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好了。

只是,从那天起,他们家的饭桌上,每天,都会多摆一副碗筷。

碗里,会盛上满满的白米饭。

饭,不是给人吃的。

天黑了,秀莲会把那碗饭,恭恭敬敬地,放在院子门口的石墩上。

第二天早上,碗,总是空的。

而那只老黄狗,也成了村里,最受尊敬的狗。

秀莲每天,都给它吃最好的肉骨头。

它活了很久,活到牙都掉光了,走不动路了。

最后,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它安安静静地,在秀莲家的门槛上,睡着了。再也没醒过来。

秀莲把它,埋在了村口那棵歪脖子树下。

她常常会一个人,坐在那座小小的坟包前,一坐,就是一下午。

她不知道,那天,在土地庙里,她救的,到底是什么。

也不知道,那只老黄狗,到底,看见了什么。

她只知道,做人,还是得善良点。

因为你不知道,你随手递出去的那个馒头,会在什么时候,变成一张纸条,一句话,一个通人性的老狗,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下你全家的,命。

来源:左姐在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