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早,开封西司夜市口就挤满了人,排队等着吃一碗热腾腾的豆沫。这家小店不起眼,门口一口大铁锅冒着热气,老板手脚麻利地舀汤、炸油条,忙得脚不沾地。来吃早餐的人,有本地大爷大妈,也有外地游客,大家都冲着这家店的祖传手艺和便宜的价格来的。
一大早,开封西司夜市口就挤满了人,排队等着吃一碗热腾腾的豆沫。这家小店不起眼,门口一口大铁锅冒着热气,老板手脚麻利地舀汤、炸油条,忙得脚不沾地。来吃早餐的人,有本地大爷大妈,也有外地游客,大家都冲着这家店的祖传手艺和便宜的价格来的。
这家店就在西司夜市路边,老房子底层的门面,简简单单。操作台摆在门口,方便打包的客人拿了就走,也不会挡着里面吃饭的人。铁锅里油花翻滚,旁边案板上放着面团,老板熟练地捏油条、做鸡蛋圈,动作快得像在变戏法。
店里的环境真不咋地,就是普通民房改的,几张小桌子挤在一起,凳子也小,块头大的人坐下得小心翼翼。墙上没啥装饰,桌面上有点油渍,但没人嫌弃。大家来这儿,不是为了环境,是为了那碗让人惦记的豆沫。
豆沫是这家店的招牌,用小米面熬成汤底,里面加黄豆瓣、花生米、海带丝、粉条,最后撒点菜叶和芝麻,舀一勺芝麻酱,香得让人咽口水。早上喝一碗,肚子暖乎乎,营养也足,难怪有人管它叫“代参汤”。但这豆沫卖得快,稍微去晚点,老板就摊手说:“没了,明天早点来吧!”
除了豆沫,店里的焦油条和鸡蛋圈也特别受欢迎。油条不是那种机器做的,样子不太规整,但咬一口,外脆里软,焦香扑鼻。老板说,这是四代人传下来的手艺,炸油条全靠手感,油温、时间得拿捏得刚刚好。别看简单,想炸出这味道,没几年功夫可不行。
鸡蛋圈听着新鲜,其实有点像油条灌鸡蛋。老板娘用两根小棍挑着面糊,在油锅里画个圈,再磕个鸡蛋进去。炸得金黄酥脆,鸡蛋嫩得流心,咬一口满嘴香。外地人吃完都说,这玩意儿咋这么好吃,回去咋没地儿找去?
这家店从早上开到晚上十点,生意从没断过。老板说,豆沫、油条这些东西,食材不贵,手艺才是关键。祖传的秘方和手法,让每碗豆沫、每根油条都有自己的味道。来吃的人,有些是老主顾,住了几十年,天天早上雷打不动来一碗。
开封的早餐种类多,汤、面、饼啥都有,但这家店靠手艺站稳了脚跟。豆沫的汤底熬得浓稠,芝麻酱一拌,味道更厚实。油条和鸡蛋圈现炸现卖,热乎乎端上来,吃得人心里舒坦。价格也不贵,一碗豆沫加根油条,十来块钱搞定。
有人问,炸油条、做豆沫,哪家不会啊?为啥这家店这么火?其实,道理很简单。好吃的东西,靠的是用心。老板一家人守着这门手艺,几十年来没偷懒,没用现成的原料糊弄人。手艺好,味道正,价格实惠,生意能不好吗?
这家小店就像开封的缩影,朴实无华,但有自己的魂儿。来吃早餐的人,图的不光是填肚子,还有那份熟悉的味道和热闹的氛围。早上排队等着吃碗豆沫,聊两句家常,感觉生活都多了点烟火气。
开封的美食文化,离不开这些小店。它们藏在老街巷子里,环境不豪华,但味道让人忘不了。豆沫、油条、鸡蛋圈,这些东西吃着简单,却带着几代人的心血。游客来开封,不光看古迹,也得来这种地方吃一顿,才算没白来。
这家店的生意火爆,也说明了老百姓对好味道的认可。手艺人守住传统,食客们用脚投票。以后要是路过西司夜市,记得早点来,抢一碗豆沫,再配根焦油条,尝尝这开封的真滋味。你觉得,这样的老手艺还能火多久?
来源:天天在线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