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31日,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邀请,以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侯赛因·伊斯梅尔为团长的阿拉伯高级专家代表团一行造访上海,与上海文艺界展开文化交流。
8月30日-31日,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邀请,以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侯赛因·伊斯梅尔为团长的阿拉伯高级专家代表团一行造访上海,与上海文艺界展开文化交流。
8月30日,“中阿共织上海故事——阿拉伯专家团访沪座谈会”在上海文学馆巴金图书馆举办。座谈会由上海作协巴金图书馆研究人员靳路遥主持。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视协主席王建军,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上海视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梁珺霞,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院长、中国译协理事王有勇,上海作协巴金图书馆研究人员张霁雯,上海作协巴金图书馆运营负责人茹佳等出席活动。阿拉伯专家团一行参观了巴金图书馆,并与上海文艺界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中阿共织上海故事”这一主题进行座谈,就中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国文艺作品在阿拉伯世界的接受与传播等话题作了深入而真挚的分享与探讨。
中国视协外联处副处长陈茜茜在介绍来访情况时表示,中国视协此番邀请阿拉伯专家团访华,不仅是中阿友好关系的深度体现,也是深化友谊共谋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次来访的代表团成员包括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誉的汉学家、翻译家与文化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在语言与文学的领域成就斐然,更在跨文化传播和中外文明互鉴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期待他们通过此次上海之行能讲述更多动人的中阿故事上海篇章。
王建军介绍了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建会40年来的发展及上海电视艺术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她表示,现在已有100多部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中东,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阿拉伯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来到中国,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愿意成为坚实的合作伙伴,携手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专家团团长侯赛因·伊斯梅尔表示,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彼此间的交流更是日益加深。通过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希望能进一步加强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在文化上的合作,尤其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合作,促进中阿文化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与互鉴。
阿拉伯专家团成员们也分享了各自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研究及参与推动中阿文化交流的经历和感受。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侯赛因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他表示阿拉伯世界各国领导都非常重视与中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尤其重视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未来能将更多中国文艺作品介绍给阿拉伯读者,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同时也希望中国读者能读到更多阿拉伯文学作品,了解阿拉伯的文化。埃及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孔子学院埃方院长李哈布·麦哈迈德也提到,她本人很喜欢中国文学,对于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来说,文学和艺术是非常有效且重要的手段,所以应该以文艺为媒介,加强民众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增进了解,深化友谊。来自约旦的青年汉学家马娜从中国影视作品译制起步,前不久又翻译出版了巴金的小说《寒夜》的阿拉伯语译本。她表示,现在约旦从事中国文化传播的人并不多,但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投入这项事业,让更多约旦人了解真实、美丽、丰富的中国。
胡晓军则分享了自己阅读侯赛因·伊斯梅尔的文章《中国文化的国际视角》后的感受。他表示,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从各民族的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到美美与共,文学艺术为之架设了桥梁,不仅是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以其直接性具象性和生动性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沟通及交流作用,相信加强这方面的交流合作会更加有利于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讲好中阿友谊故事。王有勇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阿文化互译互介工作。他在发言中也提到,如今中阿文化交流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希望阿拉伯的汉学家能在积极关注并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给予上海及海派文化更多的关注,同时,他也希望将来能向阿拉伯世界推介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也将有助于他们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张霁雯介绍了上海文学馆的文学数据库建设,希望未来能通过网络平台,为世界各国的中国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搭建起更便捷的资料平台。与会者一致表示,通过此次座谈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和理解,希望未来能继续以文艺为桥梁,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推动中阿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座谈结束后,中外嘉宾互赠了彼此的翻译作品,包括《中国思想史》《中国和世界》《文城》《红高粱家族》《寒夜》《列子》阿拉伯语译本等,巴金图书馆也向阿拉伯专家赠送《巴金文选·多语种版》,藉以传达进一步开展中阿深层次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
8月31日,阿拉伯专家团作为特邀嘉宾,前往上海广播电视台参与思政节目《这就是中国》录制。中国视协表示,此次节目录制是阿拉伯专家团访华交流期间的创新之举,通过阿拉伯专家视角,向中阿观众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和上海精彩故事,既能促进电视艺术在中阿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中国电视内容的海外视野和国际表达。节目录制前,专家团还参观了上海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展示区、智慧广电展示区。
来源:上海文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