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是滇西南有名的粮蔗之乡。但就在如此肥沃的土地上,同样也面临着“70后种不了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的困境。
提起云南省盈江县旧城镇顺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长陶旺,农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一种农业机械他都门儿清,是远近闻名的农机大王。”
过去9年,陶旺带领合作社将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从云南盈江拓展至省内外多个州市,用钢铁农机蹚出了一条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子。
“破茧”:从“单打独斗”到“铁牛军团”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是滇西南有名的粮蔗之乡。但就在如此肥沃的土地上,同样也面临着“70后种不了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的困境。
2014年,陶旺成立了盈江县旧城镇顺程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依托现代化智能农业装备广泛开展耕、种、防、收等全程托管服务,主要涉及水稻、马铃薯、甘蔗等农作物。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员261人,拥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700余台,辐射带动周边1167户农户参与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319人,累计服务面积突破310多万亩,产出的稻谷累计超过180多万吨。此外,合作社还通过农机折价入股的方式,有效整合省内外闲置农业生产装备参与生产托管服务,使得合作社拥有了百人、百机联合的“铁牛军团”。
“深耕”:全链条托管的“田保姆”模式
“年轻时,我一人顶仨,家里农田都是我亲自打理的。”年近60岁的罗哏糯是弄璋镇新府村有名的种植大户,“现在年纪大了,每到春耕都只能让儿女请假回来帮忙照料田地,这几年他们谁也不愿意回来了。”
2021年,合作社开始为罗哏糯提供统一的机耕、机种、植保飞防、机收等全程托管服务,全新的水稻直播技术平均每亩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费仅为710元,与传统人工种植相比,每亩节约生产成本近430元,增产近80公斤。
罗哏糯笑称,“农田里的稻谷,从种到卖,陶社长比我家的儿子盯得还要紧。”2024年,合作社在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板块创收达3159.5万元,共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1913.5万元,增加近996.8万元的收入。
“驰援”:车轮上的粮食保卫战
2019年9月,台风“玲玲”席卷东北三省,稻田受潮严重,导致北方大型水稻收割机基本无法下田运作。
“陶总,我们这里的稻谷受灾严重,再不抢收,群众可就颗粒无收了啊。”9月21日晚,陶旺收到了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求助电话。
次日,57名机手、48台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便踏上征程,跨越4000多公里,开展粮食保卫战。
苦战45天,合作社机手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共计完成境区作业面积8.174万亩,抢收稻谷达3.8万吨,为农户保住损失6840万元,合作社收益达572万元。
“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无论哪里有需要,我们都将打好粮食保卫战。”近年来,顺程农机专业合作社始终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将小农户有机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大力推行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生产。
“复耕”:铁牛背上长出的新希望
昔马镇团结村地处云南盈江高寒山区,气候“半年雨水半年霜”,群众多以外出经商为主,多年来耕地撂荒情况严重。
2020年5月,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种植合作协议,因地制宜种植昔马“红麻谷”稻谷,以农户用土地入股、合作社投入生产物资及机械设备、村委会指派专人管护的方式,共同探索“六个统一”稻谷托管生产服务,即:统一购种、育苗、种植、管理、收购、销售。稻谷收割后,平均每亩昔马“红麻谷”稻谷单产达270公斤,种植收益达1101.6元,收益十分可观。
目前,合作社携手昔马镇政府及村委会,统一流转了胜利村、保边村集中连片的部分土地,昔马“红麻谷”稻谷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复垦撂荒耕地达160多亩,村集体收入累计增加近60万元,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以及合作社三方共赢。
“我将继续带领合作社成员把热血洒在红土地上,用汗水谱写新时代农民故事。”2023年9月,陶旺作为云南省唯一代表在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上如是说。
云南网通讯员 李婷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