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被特朗普称为寄生虫:国际秩序经历1945年以来最剧烈变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7:23 2

摘要:当特朗普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手滑把记者拉进机密群聊时,他可能没想到,这群政客私下吐槽欧洲的聊天记录,会像病毒般在全球外交圈传播,甚至动摇了二战后最坚固的同盟关系。

华盛顿的春天透着寒意,一场因手机操作失误引发的政治风暴,把美欧关系的遮羞布彻底撕了下来。

当特朗普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手滑把记者拉进机密群聊时,他可能没想到,这群政客私下吐槽欧洲的聊天记录,会像病毒般在全球外交圈传播,甚至动摇了二战后最坚固的同盟关系

事情发生在3月25日的清晨,白宫西翼办公室的咖啡机还没煮好第一壶咖啡。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本想建立内部讨论组,却不小心把《大西洋月刊》记者杰弗里·戈德伯格拉进了群。

这个要命的失误,让美国政坛最私密的"吐槽大会"曝光在聚光灯下——副总统万斯骂欧洲是"寄生虫",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抱怨"讨厌帮欧洲擦屁股",五角大楼高官甚至说"打击胡塞武装就是在给欧洲当保安"

这些赤裸裸的对话,像极了公司高管群吐槽甲方的聊天记录。但放在国际政治舞台,杀伤力堪比核泄漏。

法国前国防官员海斯堡气得摔了红酒杯:"我们在红海派军舰护航,德国顶着压力支援乌克兰,结果在美国人眼里就是'寄生虫'?"

欧洲议会的丹麦议员沙尔德默斯更是在社交平台开火:"原来盟友在华盛顿眼里,就是ATM机和免费保镖。"

当记者们举着长枪短炮围住白宫草坪时,特朗普展现出"护犊子"的坚定姿态。

他不仅拒绝解雇华尔兹,还反过来痛骂曝光此事的记者是"人才"。这种倒打一耙的操作,让人想起四年前他力挺因通俄门被调查的弗林将军的场景。

但这次的剧本更荒诞——总统先生甚至假装不认识《大西洋月刊》,声称"以为这本杂志早倒闭了",殊不知该刊最新一期封面正是他的大头照。

在群聊风波发酵的48小时里,特朗普团队展现了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先是否认聊天记录真实性,再攻击媒体捏造新闻,最后祭出"美国优先"的政治正确大旗。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下属骂欧洲时,特朗普咧嘴一笑:"他们说得对!欧洲占美国便宜好多年了。"

这句话让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瞬间降温十度。

这场闹剧撕开了美欧关系的脓疮。群聊里提到的"欧洲寄生虫论",其实早有端倪。

2020年特朗普就威胁退出北约,称欧洲军费开支"像逛超市不付钱"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当时还能打圆场,如今面对赤裸裸的羞辱,欧洲政客们再也坐不住了。

意大利国际事务专家托奇看得透彻:"这不是简单的口误,而是战略轻视。"

她指出,美国近年把60%军力部署到亚太,驻欧美军从冷战时的30万锐减到7万,连F-35战机维护都要欧洲自建基地。

更让欧洲心寒的是,波兰购买百架F-35才换来美军永久驻防,简直像交保护费。

欧洲的觉醒与阵痛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在紧急会议上敲响警钟:"1945年建立的国际秩序正在崩塌。"

这句话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法国航母戴高乐号在地中海独木难支,德国空军三分之二的台风战机趴窝待修,西班牙海军不得不把古董级护卫舰重新喷漆充数。

但危机也催生变革。

欧盟27国突然加速推进"欧洲军"计划,拟组建5000人快速反应部队

荷兰把军费提到GDP的2.5%,波兰更是疯狂到拿出4%的GDP扩军。

爱丽舍宫传出消息,法国正游说德国联合研发六代机,试图摆脱对F-35的依赖。

这些动作在十年前难以想象,如今却被群聊丑闻按下了快进键。

大西洋两岸的裂痕,让克里姆林宫笑出了声。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晃着手机:"我们不需要间谍,白宫自己会直播机密。"

这话虽带嘲讽,却折射出残酷现实——美国信誉破产的速度比卢布贬值还快。

沙特悄悄推迟了与波音的百亿客机订单,印度暂停了自贸协定谈判,连日本都在重新评估美军基地的存留价值。

更微妙的是中国角色的变化。

当中欧峰会如期举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特意用中文说了句"合作共赢",法国财长勒梅尔带着空客和欧莱雅的CEO代表团访华,这些场景与美欧互撕形成鲜明对比。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说得直白:"当美国忙着拆桥,中国在亚欧大陆修高铁。"

信任崩塌后的世界

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沃尔夫冈·伊申格尔望着美欧关系曲线图苦笑:"我们现在不是'跨大西洋伙伴',而是'跨大西洋病号'。"

这场因手机误操作引发的危机,像CT扫描般照出了同盟关系的癌变:美国把盟友当提款机,欧洲视美国为安全幻觉,双方在价值观包装下的利益算计早已千疮百孔。

布鲁金斯学会的托马斯·莱特指出,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建立在"美国领导+欧洲跟随"的模式上,如今这个模式正被手机群聊里的粗口击碎。

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启动"欧洲战略自主2.0"计划时,白宫的反应却是要求欧洲"先把欠北约的军费补齐"——这种鸡同鸭讲的对话,预示着一个更加分裂动荡的世界。

站在莱茵河畔眺望,科隆大教堂的尖顶依然高耸,但美欧关系的基石已出现裂痕。

或许正如德国《明镜》周刊的标题所言:"那个总帮我们付账的美国大叔,终于撕掉了伪善面具。"而历史将证明,没有尊重的同盟,终究只是利益交换的权宜之计。

来源:历史迷小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