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亿估值,5亿美元融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2:25 2

摘要:这句话出自加拿大 AI 独角兽 Cohere 联合创始人 Nick Frosst,而非网络 KOL。作为 Geoffrey Hinton 在 Google Brain 的第一位研究员,他正是 Cohere 企业级 AI 路线的关键设计者。

GPT-5 比 GPT-4 更差。

这句话出自加拿大 AI 独角兽 Cohere 联合创始人 Nick Frosst,而非网络 KOL。作为 Geoffrey Hinton 在 Google Brain 的第一位研究员,他正是 Cohere 企业级 AI 路线的关键设计者。

9月1日,Nick 接受了知名科技播客《20VC》的专访,进行了这场长达一小时的深度对话。

就在 8 月 14 日,Cohere 宣布完成 5 亿美元融资,估值 68 亿美元,由 Radical Ventures 与 Inovia Capital 领投,AMD、英伟达等机构参投;同时任命前 Meta AI Research 副总裁 Joelle Pineau 为首席 AI 官。

相比 Sam Altman 全球巡演、高调喊出 AGI 存在生存威胁,Nick 的态度要冷静得多:

AGI 是一种学术上不诚实的说法,它伤害了我们热爱的技术。

这不是唱反调,而是一个面向真实场景做产品的人,对 AI 落地边界的清醒判断。

在对话中,Nick 详细讲述了 Cohere 与 OpenAI、Anthropic、DeepMind 等完全不同的路径选择:

不迷信“排行榜”,只关心“能不能部署”

不等着“企业给数据”,而是自己造“假公司”练模型

不争“最强模型”的风头,而是争“最能干事”的那一个

这种务实策略为Cohere筑起了独特的护城河。

Nick 用一句话概括了这种理念:

“不是 AGI,而是 ROI。不是神话,而是能不能干活。”

第一节|护城河之一:Cohere 不做 ChatGPT,只做能部署的模型

在这场对话中,Cohere 联合创始人 Nick Frosst 多次强调:

“他们不做消费级产品,也不打算做。”

在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 等公司争抢普通用户注意力时,Cohere 选择专做企业级 AI,一款能帮你工作、接入企业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 别人卷体验,Cohere卷实用

Nick 说,他们从来没有让模型去追求什么“参与度”、“停留时长”这些指标。

我们不是在训练它成为令你惊叹的对话伙伴……

我们是在训练它帮助你完成工作。

而这种定位,直接决定了它的模型训练方向也完全不同。

Cohere 并不是给模型读百科,而是给它读企业的数据接口、内部文档、邮件记录等。

Nick 透露他们正在训练的模型,是这样的:

“你可以给它一堆工具和 API,让它访问你的业务数据,然后你说,‘帮我完成这个工作’,它就能按照流程把事做完。”

比如:

自动读取你拍的合同照片

查找公司内的章程规定

理解谁是审批人

知道要去哪儿提合同审批申请

这一整套流程,不是靠几句提示词就能糊弄过去的。它得能动手做事、看得懂公司内部东西、还要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 模型好坏不看参数量,看部署稳不稳

相比 OpenAI 在做更大、更聪明的模型,Cohere 更关心的是:这个模型能不能落地?能不能跑起来?能不能对得起花钱的公司?

Nick 举了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我们的模型都训练得适合两个 GPU。两个 GPU 是性能、成本以及企业实际能获得多少 GPU 之间的平衡点。”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不需要一整排昂贵的显卡阵列

不需要租用云服务商的大型 GPU 集群

企业可以用现有资源部署,降低了 AI 实际部署门槛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远比"跑分全球第一"有用得多。

除了模型训练本身,Cohere 还在构建完整的企业应用方案。比如他们刚推出了一个叫 North 的框架,它能让企业快速接入模型,构建自己的 AI 助理。

Cohere 瞄准的正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 AI 热潮中,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创造实际价值的工具。

第二节|护城河之二:Cohere 用“假公司”教 AI 做真活

“我们训练模型的方式,和你想的不一样。”

Cohere 并不依赖从网上抓取大量资料,也不完全依赖真实企业的数据。

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自己建“假公司”,然后训练 AI 学会怎么在这些虚构的公司里帮人上班。

✅ 什么是“假公司”?

Nick 在对话中这样来解释:

“我们会生成大量数据,来创建虚构公司。这些公司有虚构的员工、虚构的邮件、虚构的 API 接口(相当于软件之间的对话通道)。然后我们让模型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提供帮助”

简单说就是:

构建一个“假的”公司内部系统

模拟员工之间的沟通、请假、报销、审批等流程

编出公司政策和工具接口

然后让 AI 模型“进入”这些流程,学会如何处理这些事务

✅ 为什么不用真实企业数据?

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不直接用现成的企业数据呢?

首先,真实企业数据涉及隐私、保密、权限等问题。其次,现有数据未必涵盖 AI 需要学习的所有场景。

Nick 说:

合成数据的训练过程,起点仍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数据。

但一旦启动后,它就能让模型在缺乏真实权限时,也能完成必要的学习和能力提升。

这就像医学生学手术:

先要观察真实手术案例

但大量练习要靠模拟器和假人

目标是在真实手术台上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Cohere 做的就是为 AI “制造”各种商业场景的模拟器。

✅ 为什么这种训练方式更有效?

数据确实是瓶颈问题,但关键不在于数据量。大模型能力靠什么?

不是一味加参数。而是在对的场景中训练。

经过这样训练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们具备了三项核心能力:

信息理解 — 怎么识别一封邮件里真正的任务

数据处理 — 哪些信息要提取出来、填进哪个表格

权限判断 — API 怎么调用,谁能批,谁是老板

听起来很基础?但这些正是企业最需要的。

其他模型靠喂数据,而 Cohere 的模型更像是“苦练三年”的工具人,专门处理那些最让人头疼的日常事务。

在 AI 圈子里,模型跑分、对比、能力榜单总是吵得火热。

但 Nick Frosst 直截了当回答:

“我们不太关注那些排行榜。”

这并非刻意唱反调,而是 Cohere 的战略选择。

✅ 模型不需要考满分,它得学会上班干活

Nick 的观察很关键:

我们的客户没有一个人要求模型做数学推理。

这话其实戳中问题本质:

比如:能不能帮忙整理报销、查政策、生成合同初稿……

讽刺的是,这些企业的真实需求在评测榜单中毫无踪影,却构成了办公场景的核心任务。

正是基于这种观察,Nick对当下流行的 AI 评测标准提出了质疑:

“现在很多人谈论的评估标准,和我们客户要模型做的事根本不一样。”

他说,行业里有些评测是让模型“看一张图,说出有几只猫”,或者“根据像素格子推下一个颜色”。这些东西在现实职场里几乎用不上。

他还提到以前的几个榜单,已经没人提了:

“像HelloSwag(测试常识推理)、LM1B(文本续写能力),几年前还很火,现在都没人说了。”

这说明这些评测标准本身就在快速变化,很难说它们真正反映了什么。

✅ 大模型进步很快,但要在自己公司真的用上它

那么,Cohere真正关心什么?

他们关心的是,客户是不是能把它部署上线,能不能真正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Cohere 的许多客户,选择他们不是因为模型“更强”,而是因为它:

可以自己部署,不用接外部服务器

在内部数据上表现更稳定

推理成本低,不需要大量 GPU 资源

不用担心数据外泄

这些需求,在排行榜上完全看不到,但企业特别在乎。

Nick 提到一个很实际的情况:

“有的模型排行榜上分高,但你把它接进工作流,发现它经常出错,没法自动运行。”

也就是说,模型“考得好”不代表“干得好”。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独立执行的工作伙伴,而不是在标准化考试中得满分的学霸。

对话一开始,Nick Frosst 就毫不客气地发起了“攻击”:

“我不认为 Sam Altman 所说的 AGI 有什么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对技术的伤害。”

如此不留情面的批评,源于 Cohere 的务实立场: AI 是工具,不是救世主。

✅ AI 是合作者,不是替代者

Nick 明确表示他不担心 AI 抢人类饭碗,反而觉得:

真正用过大语言模型的人,都能感觉到:

有些事 AI 比人做得好,但大多数时候,人还是更擅长。

举个例子,Nick说:

“我不需要靠 AI 来秒回妈妈的消息。我更希望自己能主动多联系她,而且每条信息都要亲手写。”

这句话说到了关键点:AI 是工具,不是情感替身,也不是生活代理人。

但工作场景完全不同。

在职场里,确实有很多让人头疼的重复性任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报销流程

他说未来你只需要对 AI 说一句:

帮我报销这个。

然后它就能自动处理整个流程,直到你拿到钱。

这些事看起来不复杂,但繁琐、耗时间、容易出错:模型就是该做这些你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

这才是 AI 真正该上的地方。

✅ 不是 AI 太强,而是我们没有想好怎么用它

Nick 还提醒大家,不要把模型神化:

换句话说,它不是会思考,它只是学会了在类似的输入下,模仿别人是怎么写、怎么说、怎么处理的。

这和“会创造”“有意识”是两回事。

有了这样的认知,Nick 对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恐慌并不认同,但他也不是无脑乐观派。他说:

AI 可能不会毁灭世界,

但如果我们不重视收入不平等、不做好的就业政策,

它确实可能让问题更糟。

在他看来,AI 本质像电力一样,它能提升效率,但公平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正因为如此, 他更希望讨论这些问题:

我们要怎么用 AI 让人工作更轻松,而不是更焦虑?

怎么让一线员工也用得上,而不是只有大公司白领受益?

怎么设计规则,让它成为一个帮手,而不是“管你的人”?

这就是 Cohere 的价值观: 比起科幻般的 AGI 愿景,他们更专注于造实用的工具箱。

Nick 说得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许能代表整个 Cohere 的态度:

“不是 AGI,而是 ROI。”

Cohere 从不炒作什么“新物种”诞生,也没有许诺“意识觉醒”的那天何时到来。

Nick Frosst 的观点是:

“我们不是在造一个惊喜,而是在造一个能干活的工具。”

这种路线不炫技,不高调,却异常清醒。68 亿美元的估值背后,是企业客户给出的答案:

不是最聪明的AI,而是最实用的模型

不是抢占"神"的话语权,而是解决报销、审批、查询等琐碎问题

不是站在AGI的高台上宣讲,而是埋头把工作先干完

未来的 AI,可能不属于最会造势的公司,而属于最能沉下心解决具体问题的团队。

Cohere 选择了一条没有聚光灯照耀、却有真金白银支撑的道路。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