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芷江因“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被载入史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和平使命。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持续不断的和平文化实践,芷江构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让和平的回声久久传扬。
一座城的和平坚守
——看芷江如何传承抗战精神弘扬和平文化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补秀梅 通讯员 吴俊 黄建建 许敏
8月21日,在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抗战老兵手模墙前,刘开华伫立良久。
日光斜照,将无数铸进历史的掌印映出深浅不一的轮廓。他一步步走过,目光抚过每一个名字、每一道纹路——终于,他停住了。
那是父亲刘道民的手印。熟悉的掌形,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他缓缓抬手,将掌心贴合在那斑驳的水泥印记上。岁月无声,掌纹与掌纹却在此刻重逢。
老兵谭义才的女儿谭和平轻抚父亲的手印,眼含热泪。她名字中的“和平”二字,正是父亲在目睹战争残酷后所寄予的期望。
(抗战老兵手模墙)
芷江因“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被载入史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和平使命。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持续不断的和平文化实践,芷江构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让和平的回声久久传扬。
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和平的传播者。如今,这座小城正以传承和弘扬和平文化为使命,将和平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在新时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和平篇章。
(受降纪念坊)
还原抗战历史真相
暑假期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游客如织。他们大多是冲着馆内最新公布的一批史料而来。
(游客参观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举行,双方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细节,并在日本投降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标志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202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首次公布了61张尘封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抗战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分为4个部分,直观还原了80年前芷江地区的抗战历史。
(师生参观抗战历史照片展)
其中12张照片展现了芷江民众支援抗战的感人场景,17张照片记录了湘西会战(又称芷江保卫战或雪峰山会战)的激烈实况,24张照片展现了中美盟军跨越国界的协同作战,最后8张照片定格了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仪式的历史性时刻。
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表示,这些珍贵影像不仅是对芷江抗战历史的直观还原和对抗战先烈的深切缅怀,更与馆藏资料互为补充,特别是多张近距离特写照片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细节。
当天上午,还公布了摄制于1945年的《日本投降》新闻纪录片原始视频,以及一批由抗战老兵及其后代捐赠的历史照片和作战地图,为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媒体与游客记录公布《芷江受降》纪录片原始视频时刻)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芷江县委、县政府积极筹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并成立专业队伍,多渠道收集有关芷江受降史料,芷江机场建设资料,苏联、美国空军驻芷江相关文献资料和各民族共同抗战的文物史料,深挖其背后历史和动人故事。
为了抢救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芷江还发出了倡议,邀请抗战将士后代、华人华侨、台湾同胞及当地民间收藏爱好者捐赠文物。
2014年7月7日,纪念馆首次公布了日本在芷江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5年8月15日,该馆公布了从美国一家档案馆征集到的一段9分43秒的珍贵纪录片视频,其中包含了2分钟的芷江受降的历史镜头。
芷江多年来搜集到的丰富历史影像资料,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直观还原,更是对无数为抗战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和全力支前民众的深切缅怀。它们能让后人更好地领略先辈们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进而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也时刻提醒着大家,那段饱含苦难的历史不容重演。
筑牢精神传承根基
8月10日,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保护提升项目全面完成改造提升,焕新开放。
据了解,本次保护提升工程涵盖多项内容,包括新建现代化游客服务中心,全面升级受降旧址门口及周边区域,优化停车场等开放服务设施,并对现有展陈场景及内容进行了提升。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缓步穿行于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目光所及皆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印记。
澄澈蓝天映衬着朵朵白云,被誉为中国“凯旋门”的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如丰碑般傲然挺立。该坊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史实于1946年修建,是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
从纪念坊旁侧身绕行,循着左侧的步道前行,不过五十米的距离,便是当年见证历史转折的受降典礼会场旧址。其内,签字桌居中而设,两旁木椅整齐摆放,一切保持原貌。
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抗战文物,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看,神情肃穆。
“我们把承载内容挖掘好、充实好,讲好抗战故事、和平故事。”吴建宏告诉记者,受降纪念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创新的展陈方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杆。馆内珍藏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中,包括受降会场桌椅、陈纳德并肩前行水彩画、美国飞虎队员罗西飞行服等国家一级文物32件。近10年来,该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2000万人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体验馆里,游客体验《元创芷江》裸眼3D,重回1938年,身临其境地看到1.9万余名民工修筑二战时期盟军远东第二机场——芷江机场的场景。体验馆分为14个体验区域,运用VR、AR、3D裸眼等沉浸式技术,为游客提供高度虚拟化沉浸式的芷江抗战历史故事体验。
为了守护珍贵的历史记忆,筑牢抗战精神传承根基,芷江多年来持续投入、深入发力。
在挖掘资源与建强载体方面,芷江积极推进抗战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保护性修缮受降纪念坊、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中美空军联队指挥塔旧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等二战时期建筑物;新建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受降亭、飞虎队纪念馆、陈纳德雕像广场、飞虎群雕、抗战老兵手模墙等,系统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抗战纪念展示体系。
8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及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湖南与伟大抗战精神”学术研讨会在芷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对抗战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精神传承。
培育和平文化种子
漫步芷江城区,“和平”二字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太和塔巍然耸立,和平大桥横跨碧水,和平剧院演绎时代新声,和平电站点亮万家灯火,和平大道贯通城市脉络,和平广场敞开包容胸怀——这些以“和”为名的地标,犹如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文化密码,串联起芷江从抗战烽火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
“依托全国县级城市中绝无仅有、独特宝贵的‘和平文化’,我们要让和平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每个芷江人的精神基因。”芷江县委书记梁志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芷江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审视珍贵的历史资源,将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让抗战名城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精神家园。
8月18日,芷江河西小学学生郭芷希,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誓言传承抗战精神,树立报国之志。
(学生誓言传承抗战精神,树立报国之志。)
为了培育撒播和平文化种子,在学校,和平教育已经纳入芷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近年来,芷江持续创新历史教育的形式与载体,致力于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从书本走向实景,从静态讲述转向互动体验。通过彩绘文化墙、新媒体产品、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标与命名等多种途径,该县不断推动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播与代际传承。
传播和平文化,青年也在行动。在受降纪念馆,一群年轻的讲解员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播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走访亲历者及其后代,不断丰富和完善讲解内容;每年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芷江的役前新兵都会向抗日胜利V字雕塑敬献花篮并宣誓,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担当;瞻仰白色“血”字造型“受降纪念坊”,参观飞虎队纪念馆,芷江成为“研学+爱国教育”的基地,吸引着大量中外青年到访研学。
芷江建立和健全民间和平组织,形成了一支和平演出队伍、一批和平使者、一批和平学校、一批和平家庭,鼓励各类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投身和参与和平城市建设。引导和支持和平志愿者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环境保护等活动,践行和平、和谐理念,扩大芷江和平城市建设的影响力。
就读于怀化学院的芷江青年杨丽蓉,在高中时期便开始参与志愿服务。“芷江街头的和平雕像、纪念馆里的历史印记,总在提醒我‘和平’二字的分量。于是我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把这份对和平的珍视传递出去。”
拓展和平文化影响
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侗乡儿女的精神世界,他们向世界献上了一曲悠远而温暖的和平赞歌。
这歌声不仅回荡在侗寨的鼓楼与田野之间,更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向全国各族人民、向世界各国民众,持续传递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旁,一棵棵桂花树青翠茂盛,散发出阵阵幽香。这是参加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的国际友人栽种的。
把和平发展为节日。从2003年起,芷江积极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共吸引80多位国家政要、300多名飞虎队老兵及其亲属、历史亲历者和1000余名友好人士参与,并相继开展了大型文艺演出、侗乡盛世千人合拢宴、中外来宾种植和平友谊树、经贸洽谈等活动。
发展为桥,凝聚和平共识。和平文化论坛是“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举办以来,吸引了多国政要、专家学者及和平友好人士纷至沓来。不同肤色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在芷江共同阐述着和平理念,在《和平宣言》上表达了共谋和平的心愿。
文化为桥,扩大城市“朋友圈”。芷江以和平文化为纽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敞开胸怀广交天下朋友,先后与法国诺曼底格朗康迈西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莫尔郡松鹤市、俄罗斯联邦列宁格勒州基洛夫斯克市缔结友好城市。
以馆为桥,促进文化交流互鉴。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与多国纪念馆缔结为友好馆。这些友好纪念馆作为和平的纽带,持续发挥着作用,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教育为桥,促进国际青年交流。芷江第四中学成为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在中国启动的第一所“飞虎队友谊学校”,“汉语桥”飞虎队夏令营的举办则让年轻人拓宽了国际视野。
2021年2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向全球公告,芷江获准成为第307座国际和平城市,成为中国继南京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不仅是对芷江历史地位的认可,更是对其在传承和弘扬和平文化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迎来第六届的高光时刻。中外政要、中外和平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抗战老兵、美国“飞虎队”老兵及家属、国际和平友好人士和国际友好城市代表齐聚芷江,推动“和平文化”发展向深向远。
芷江,这座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小城,正以坚定的步伐传承和弘扬和平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让我们共同期待芷江在和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本版照片均由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湖南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