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论书51:为何要为一个日本女人的书法点赞?右军已远典型犹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7:18 1

摘要:在唐朝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崇拜的,也派出大量的遣唐使、僧侣、学者等来我国学习汉文化。因此,在书法上,日本也深受唐代书法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崇拜的,也派出大量的遣唐使、僧侣、学者等来我国学习汉文化。因此,在书法上,日本也深受唐代书法的影响。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的第51首诗,就在为唐朝时期一个日本女人的书法点赞,而且评价很高“右军已远,典型犹在”,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论书绝句:

东瀛楷法尽精能,世说词林本行经。

小卷藤家临乐毅,两行题尾署天平。

为了补充说明,启功先生还为此诗作了注,【启功自注】:

东瀛所传古写本,多出唐时日本书手所录。如《世说新书》残卷、《文馆词林》若干卷,《佛本行经集》虽后有隋代尾款,实出迻录者,皆笔法妍丽,结体精美,即在中土,亦属国工。或以为即唐土名手所书,恐未尽然也。试观《东大寺献物帐》,及藤原后所造诸经,固出天平书手之彰明较著者,其与《世说》等迹,并无二致。盖当时楷手高品,犹恪守唐格,和样之书,尚未形成也。

启老说,日本流传下来的很多古代写本,多数出自唐代的日本书手,例如《世说新书》残卷、《文馆词林》若干卷,《佛本行集经》虽然后面有隋代的尾款,但这也是因为书手抄录上去的。

《世说新书》

这些古代写本笔法非常的妍丽,结体也十分的精美,就算是跟咱们国家的唐代写经相比,也属于国手级水平。或者认为这些就是唐代我国的名手所写,后来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的也有可能。

例如《东大寺献物帐》和藤原后所书的各种经书,虽然明显是日本太平时期书手所写,但与《世说》残卷等墨迹相比,书法风格非常接近。这是因为,当时的这些楷书高手,都是恪守唐楷的书法规则,日本自己的书法风格还没有形成。

《东大寺献物帐》

这里启老提到了藤原后,她就是唐朝时期日本著名的皇后:光明皇后,她的名字叫藤原光明子,所以亦称作藤原后,是日本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而且她的书法也格外厉害,特别是她临写的王羲之的《乐毅论》,尤其被启老称道,为她点赞。

《乐毅论》

乐毅论为右军真迹,南朝至唐,屡经鉴家道极。而宋后所传,但有石刻。枣石上辨小楷,如蚊睫操刀,只成谐喻,而龂龂辨“海”字之有无,未免深堪悯笑矣。至明吴廷得旧摹本,刻入馀清斋帖,微见行笔顿挫之意,又启石墨家之聚讼。

藤原后临本既出,无论其于右军真迹,相距何如,但观其结字,固足与石刻相印证,而纵横挥洒,体势备见雄强。右军已远,典型犹在,岂余一人之私言耶?

《乐毅论》是王羲之流传有绪的一册真迹,南朝到唐朝时期,都有书法论著所记录,不过后来就遗失了。宋朝以后所流传的《乐毅论》都是石刻。而枣石上所刻的小楷作品,刻痕都很浅,因此经过反复摹拓,细节损失的很厉害。

这里启老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在枣石上辨小楷(从书法角度),就好比在蚊子睫毛上做雕刻,这就是个笑话。因为根本没什么细节了,你怎么辨啊。有些人还在争论什么“海”字有没有的各种拓本,看起来可怜又好笑。

《乐毅论》

明代的吴廷曾经得到过一册旧摹本,然后刻录到《馀清斋帖》,这里还稍稍能看出来一些用笔的顿挫,于是又开启了一段收藏者的是非争论。

藤原后《临乐毅论》

而日本藤原后的《临乐毅论》一面世,先不说她跟王羲之的真迹相差多少,就是观其结字,是可以与石刻版本互相印证的。而且书写的用笔纵横挥洒,体势也体现了书圣的雄强之风。

启老看了藤原后的这册《临乐毅论》之后,非常感叹地为她点赞说:“右军已远,典型犹在,岂余一人之私言耶”

来源:翰墨今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