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命运与时代的交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7:13 1

摘要:祖辈迁移:解放前,曾祖父携家族从荣县台观乡迁至马塘乡(后并入观山乡)小冲头三角丘,因原籍土地不足,以佃农身份租种土地维持生计。解放后,家庭成分被划为“中农”,因祖辈未拥有土地但能自给自足。

徐氏家史总结

【取自网络】

一、家族背景与早期历史

祖辈迁移:解放前,曾祖父携家族从荣县台观乡迁至马塘乡(后并入观山乡)小冲头三角丘,因原籍土地不足,以佃农身份租种土地维持生计。解放后,家庭成分被划为“中农”,因祖辈未拥有土地但能自给自足。

家族分支:祖父祖母育有七儿两女,其中一子(大叔)留守台观乡,其余子女随迁。家族在观山乡逐渐扎根,形成“徐家半边”与“李家半边”两大聚居区。

二、父亲徐付荣生平

【取自网络】

早年经历:

参军与军校(1951-1954):1951年考入军委化学兵学校(后改制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参与预科及本科学习,获《斯大林论苏维埃经济》优秀学员奖。1954年复员回乡,因档案遗失和部队政策变动未获正式毕业证。

学历争议(1988-1990):多次向中央军委、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申诉学历认证,但因缺乏档案记录和证人证明未果。

职业生涯:

地方政府工作(1954-1965):复员后参与合作化运动,历任公安、团委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后因精简政策被解职。

民办教师生涯(1965-1995):转入教育系统任民办教师,与儿子徐录泽同校任教,但因政策限制未能转为公办教师。1995年突发脑溢血离世。

家庭生活:

婚姻与子女:1956年与但茂宣结婚,育有三子女(姐姐、作者本人、妹妹)。家庭生活清贫,依赖母亲嫁妆维持。

家庭记录:在母亲陪嫁柜内壁用毛笔书写全家生庚年月,成为家族重要历史见证。

三、关键事件与挑战

【取自网络】

土地承包与建房(1983):1983年承包土地后迁至“拱桥湾”建新房,新地名由此诞生。因土地偏远,农作耗时费力,成为家庭生活转折点。

退休与政策矛盾(1986):因民办教师整顿,父亲申请退休未获批准,仅以“病退”名义退出,退休申请书中提及儿子代课问题。

学历认证失败(1990):通过中央军委、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多次申诉,但因档案缺失和证人难寻,最终未能恢复学历。

家庭档案汇编(2017-2020):徐录泽整理父亲遗留的日记、信件、照片等资料,汇编成《家庭档案汇编》《家庭资料相册》,收录1951年父亲军校照片、结婚照等珍贵记录。

四、家族记忆与社会变迁

时代烙印:家族经历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父亲职业生涯受政策变动影响深远。

水利工程与集体记忆:父亲参与修建观山乡水利工程(如蹬蹬桥、幸福堰),改善当地农业灌溉,成为家族与乡邻的共同记忆。

教育传承:父子两代坚守教育岗位,虽未获体制认可,但通过日记、档案保存家族历史,强调“家史”传承的重要性。

五、未解之谜与待考细节

台观乡分支:大叔一脉留守台观乡的后续发展未详述。

张宗光下落:父亲军校同窗张宗光(疑似在四川省化工厅工作)未能联系,学历争议关键证人缺失。

祖父祖母安葬细节:祖父葬于观山乡黄角树山顶,祖母迁回台观乡老坟坝,具体年份待考。

总结

徐氏家族史是一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缩影,通过父亲徐付荣的参军、工作、教育经历,展现了政策变动对普通家庭的深远影响。家族档案的整理不仅是血缘传承的见证,更成为社会变迁的微观记录。徐录泽通过文字与影像的保存,延续了“家史不可断更”的信念,为后代留存了“有根有据”的家族记忆。 ‌

来源:生存密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