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媒体密集关注在中国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与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普遍认为这场高规格的外交与军事并举,是世界权力结构变化的拐点。
德国媒体密集关注在中国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与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普遍认为这场高规格的外交与军事并举,是世界权力结构变化的拐点。
反华媒体《德国之声》援引《南德意志报》的评论称,北京正通过多极世界的愿景吸引新兴国家,而西方却在这场聚会中集体缺席,原因是没有哪位欧洲领导人愿意与普京同框,但这样的抵制并未对北京造成任何困扰,反倒暴露了西方正在被边缘化的现实。
这篇评论直言,欧洲还沉浸在一种过时的幻想中——即华盛顿正在通过战略收缩集中力量对付中国,而欧洲仍是美国可以信赖的伙伴。
但现实却是,美国内部战略混乱,特朗普的政策朝令夕改,不仅打乱盟友部署,甚至令本可用来遏制中国的印度与越南也开始与美国划清界限。
与此同时,西方一向引以为傲的所谓“道德优势”也在加速流失,尤其是特朗普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使许多亚洲国家彻底放弃对美国世界领袖角色的最后一点幻想。
《法兰克福汇报》则进一步指出,尽管特朗普高调邀请普京访美,试图通过个人关系终结俄乌战争,但这场博弈反而在亚洲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后果——印度不再是西方遏制中国的希望,反而正在北京与莫斯科之间寻找更安全的位置。
中俄关系不仅未被削弱,反而越来越深入。
上合峰会
德媒明确表示,外交只服务于国家利益,而实力更是决定一切。面对这样的世界秩序,西方已经无能为力,因为美国自身就已经变成了不稳定的源头。
实力决定一切算是国际秩序的铁律,也是欧美最信奉的适者生存逻辑。
区别只在于,现在的实力分布已经不再由西方一家说了算。
过去几十年,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掌控者,并不是因为它讲道理,而是因为它拥有能说了算的力量。
军事上全球部署,经济上掌握美元铸币权,技术上垄断高端标准,舆论上控制传播中枢。
谁不听话,轻则制裁重则轰炸。
这种建立在拳头+金融逻辑上的霸权,让世界被迫接受美国就是规则的现实。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美国通过战争消耗实力,通过金融空转掏空实体,通过技术封锁阻断创新,最后搞成一个资源透支的滑稽帝国。
军事上,现在的美国面对伊朗、朝鲜、俄罗斯越来越束手束脚,不敢轻易参加任何战争;经济上,靠印钞应付债务,却让世界埋单;外交上,盟友日渐疲惫,非西方国家越来越冷漠。
甚至连它最核心的打压工具——制裁——如今都变得不痛不痒。
俄罗斯被制裁,依然和整个西方打了三年多。
中国被打压,供应链重组反而强化本土制造能力。
美国曾以为谁脱离美国,谁就活不下去,如今世界开始发现,谁依赖美国,谁才真的活不下去。
阅兵现场,图片来自央视
这也是为什么本次中国阅兵被许多观察者视为全球格局重组的转折点,不仅是装备更新换代,更是战略格局的明牌。
从歼-20双座版本的出现、到东风-61的曝光,再到海空一体化无人系统、智能指挥链体系的展示,都标志着中国军力已经从传统防御模式,跨入到具有战略干预与区域主导能力的新阶段。
而这次阅兵并非孤立事件——它与上合组织峰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叙事:世界不再以华盛顿为轴心运转,一个由多元力量驱动、由国家利益主导、由不干涉原则约束的新秩序正在浮现。
阅兵现场,图片来自央视
更深远的意义是,中国没有依靠任何联盟条约、没有搞意识形态输出,仅凭实力与稳定性,就让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自愿靠拢。
在这一点上,中国是用阅兵震慑敌人,也是用外交稳定朋友,更是用大国风范重塑秩序。
而这正是西方最难接受、也最难复制的部分:它早已习惯于靠暴力维持中心,没学会靠信任和稳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只是一次阅兵,也是一次全球战略重置,更是一次时代更替的信号弹。
西方是否愿意面对这一现实,已经无关紧要。
来源:军情作家陈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