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如今的985、双一流毕业生,您同意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9:02 1

摘要:八十年代及前后几年,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中专的,比高中毕业考上大专或高中起点中专的,普遍发展更好一些。为什么?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高中毕业考上大专或高中起点中专”,至于高中毕业考上本科的,那更是精英,如今的院士不少就是八十年代本科生,比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初

八十年代及前后几年,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中专的,比高中毕业考上大专或高中起点中专的,普遍发展更好一些。为什么?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高中毕业考上大专或高中起点中专”,至于高中毕业考上本科的,那更是精英,如今的院士不少就是八十年代本科生,比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如果没继续考本科,一般成不了大专家、高级人才。这个问题另文探讨。

因为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自知学历低,更踏实奋斗吗?有这方面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当年初中尖子生首选中专,第一批录取,并且由地级市组织录取。之后才是高中,由县区录取。笔者在农村,本文主要就农村来谈。城市是不是这样,不太了解。

初中升上的中专生和高中生二者不一个档次。考上中专,意味着获得了干部身份,有了城市户口,毕业后肯定分配工作,吃上了铁饭碗。而高中呢?能不能考上大本或大专还不一定,考不上,除了文化高点,啥也不是——农村的还是农民,城市的也就当个工人。

所以,那时候中专吸引了几乎全部初中优秀生。当然,也有的初中时还不知道用功,没考上中专,只好上高中。后来知道用功了,考了本科,这样的学生发展更好。

后来国家和社会都察觉到问题了,关键是高校教育资源发展了,大学招生多点了,于是着力引导初中优秀生考高中考本科,还制定了一些制度办法,比如县区不准市里掐尖招初中中专生等等。那时样领导和老师们还要反复做学生和家长的动员工作,那时有个通俗说法:不要把栋梁之材当檩条椽子用了。

那时高中毕业还可以考二年制中专,是真正的“中专”。所以初中毕业生考上的三年别、四年制中专叫“小中专”。广义的中专包括师范学校和技工学校,还有后来的职业中专,都属于中等专业学校。

小中专,曾经是后生才俊成才的平台和摇篮。他们大多在十八九岁中专毕业经分配参加工作,大多会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领导。他们中有的后来又考了在职或脱产学习的大专或本科,既有实践经验,懂得者斗,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又有了大学平台,往往比高中毕业考上的大学生还有发展后劲。项立刚先生被某些人戏称“项中专”,他具体学习经历我说不详细,但对他的奋斗精神,从中专起步发展到后来的著名专家,令人敬佩。作为同龄人,自以为特别理解和佩服他。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精英群体,录取率不足10%,社会地位与现今的985高校生,至少与现今211、双一流高校生相当。

那时我国教育资源匮乏,大学招生规模很小,中专教育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那时中专录取率极低(约10%),且仅限成绩顶尖的应届生报考。1986年为例,部分县区仅录取100人左右,每个乡镇街道也就能走数人十余人。通知书一到,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往往争相估传播称道。‌‌

后来允许往届生、“复读生”考中专,于是出现初中毕业后复读、考中专落榜、又复读的现象,有的能复读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别现象。很快迎来教育发展改革,优秀初中生考高中,之后考大学,成为杰出人才成长的普遍道路。

来源:优联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