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官科手术,气道被术野占据,被无菌单严密覆盖。一旦术中通气不畅,麻醉医生就成了‘盲人摸象’,只能凭经验和手感在单子下摸索调整,风险极高。”王古岩教授的描述,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场景。他清晰地记得一次眼科手术中的惊险时刻:“手术进行到一半,喉罩意外
“五官科手术,气道被术野占据,被无菌单严密覆盖。一旦术中通气不畅,麻醉医生就成了‘盲人摸象’,只能凭经验和手感在单子下摸索调整,风险极高。”王古岩教授的描述,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场景。他清晰地记得一次眼科手术中的惊险时刻:“手术进行到一半,喉罩意外漏气!麻醉医生不得不将手伸到无菌单下方,手动提下颌,保障通气。”
传统喉罩的“不可视”,让医生对气道内真实状态“心里没底”;而五官科手术空间异常狭小,常规的硬质可视喉镜等设备难以适用,强行使用反而可能带来损伤。如何让麻醉医生的视线“穿透”无菌单的阻隔?
可视可弯曲喉罩的诞生
对此,王古岩教授团队给出了创新性的答案:将微型高清低温摄像头巧妙地集成于喉罩本体内部,并赋予喉罩管身可弯曲的特性,可视可弯曲喉罩自此诞生。
这一设计突破,使得医生从置入喉罩的第一刻起就能“直视”气道结构,精准定位;可视屏幕与压力指示器使术者在手术全程都能实时监测气道状况、分泌物情况甚至是否有反流误吸的迹象;一旦出现通气问题,也能迅速、精准地找到原因并处理,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一专利创新,使得喉罩置入全程可视,精准定位;可视屏幕与压力指示器使医生在手术全程都能实时监测喉罩对位情况、肌松状态、分泌物或反流误吸的迹象;一旦出现通气问题,也能迅速、精准地找到原因并处理,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保障临床安全。
北京同仁医院麻醉团队前期发表了系列可弯曲喉罩的回顾性研究(以下列举部分研究成果)
大样本回顾研究(2021年,=6661):可弯曲喉罩通气应用于鼻内镜鼻窦手术安全有效,与此相关的呼吸道不良事件和损伤少见,但仍应保持警惕,避免粗暴操作。
回顾性队列研究(2022年,n=5582):可弯曲喉罩应用于成人耳科手术成功率高,气道并发症率低,且头侧位偏移不影响通气,但术毕头屈位需警惕罩囊移位风险。
安全性验证
理论上,可视可弯曲喉罩进一步提高了声门上气道工具在五官科手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于推动喉罩通气技术在五官科手术中的普及。
前瞻性临床试验(2025年,=210):可视可弯曲喉罩在全身麻醉下鼻科及耳科手术中置入成功率为97.6%,通气成功率为100%;术中手术医师调整头位后,通气量及喉罩对位基本无明显位置改变。
多项临床证据表明,可视可弯曲喉罩在五官科手术中兼具高成功率和可靠安全性,为复杂头颈部手术的气道管理提供了优化解决方案。
创新转化落地
这项源于临床迫切需求的创新并未止步于构思与专利,在“创新转化”国家战略的东风下,王古岩教授团队积极与国内生产企业合作,从设计图纸到模具开发,从样机生产体外验证,从手工建模到批量生产,历经十余轮调整、优化,全程深度指导,提供核心的技术保证,最终实现创新转化成功落地。
王古岩教授强调:“转化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让这项技术真正服务于临床、解决痛点,让患者受益。”
目前,这项成果已成功在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医院门头沟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眼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广受好评。
更令人惊喜的是,可视可弯曲喉罩在一些困难气道病例中的应用,巧妙解决了气道建立的难题,保障了临床安全。
此外,还实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拓展应用。最初专为眼、耳、鼻科设计的可视喉罩,被敏锐的甲状腺外科医生“看中”。在甲状腺手术中,传统做法是插入昂贵的神经监测管(一根导管成本高达5000多元)来监测喉返神经功能,防止损伤导致声音嘶哑。但这种管子存在接触不良、刺激性强等问题。团队发现,使用可视可弯曲喉罩,外科医生在术中可以清晰地通过屏幕观察到声带的实时运动情况,从而直接、无创地判断喉返神经是否受到刺激或损伤!
这相当于用一项创新,同时解决了气道安全可视化和部分神经功能监测两大临床问题,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安全隐患和经济负担。目前,相关队列研究论文已经完成,正在投稿中,标志着这项国产原创技术正从解决单一痛点,向更广阔的围术期管理领域延伸。
中国医者的时代答卷
回望中国麻醉发展历史,既往中国高端麻醉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创新技术的转化落地更是少之又少。如今这枚凝聚团队智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视可弯曲喉罩,不仅惠及国内众多患者,更是走出了国门。
2024年国际卫生援助期间,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吴黎黎医生将这一创新成果带到了瓦努阿图。瓦国一直采用传统的喉罩和盲置技术,临床操作多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手感,存在视野盲区,很难保证喉罩的精准定位,从而引发缺氧等风险。
这一国内领先的可视喉罩技术在瓦国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喉罩的精准定位、术中监测、术毕拔除全过程可视,提高了气道管理的安全和效率,赢得了瓦努阿图医护的一致认可。他们表示,可视喉罩这项麻醉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为他们的麻醉操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安全保障,使瓦国的气道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当瓦国医生发现可视喉罩连接自己的手机就能实现可视功能的时候如获至宝,去更加偏远的小岛支援工作时都是首选可视可弯曲喉罩。
结语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从无菌单下的气道直播,到赋能甲状腺手术的神经监测,可视可弯曲喉罩从构思与落地应用,是中国医者立足解决临床痛点、锐意创新的生动写照。小创新解决临床大问题,它不仅成功打破了高端麻醉设备依赖进口的壁垒,更以其卓越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惠及国内外患者。这项源于中国智慧的原创技术,正以其开放共享的姿态,为全球围术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深刻诠释了“创新转化”的核心真谛——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临床,让患者最终受益。
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