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地方,农历七月十二被视为祭祖的重要日子。在湖北的一些地区,素有 “年小月半大” 的说法,这里的月半节,有的地方就是以农历七月十二为核心。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祖先的灵魂会回到家中看望子孙后代。
在华夏大地的传统节日谱系中,春节、中秋、端午这些节日总是备受瞩目,家喻户晓。
然而,在一些地区,农历七月十二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有着丝毫不逊色于甚至超越这些传统大节的重要意义,这其中究竟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农历七月十二,探寻那些独特的节日风俗。
在许多地方,农历七月十二被视为祭祖的重要日子。在湖北的一些地区,素有 “年小月半大” 的说法,这里的月半节,有的地方就是以农历七月十二为核心。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祖先的灵魂会回到家中看望子孙后代。
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早早地开始准备,清扫房屋,擦拭桌椅,仿佛要以最整洁的面貌迎接远方归来的贵客。到了上午,家中的长辈会郑重其事地点燃三根香,两根蜡烛,将一把纸钱焚化在门外,同时放一串鞭炮,这是在举行庄重的 “接老客” 仪式,恭迎祖先回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餐饭前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菜肴上桌后,长辈会亲自盛上三小碗米饭,倒上三浅杯酒,在杯碗上搭三双筷子,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恭敬地邀请祖先享用美食。
家中的晚辈们也会跟着长辈双手合十,鞠躬作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过一会儿,等祖先 “享用” 完毕,长辈便会将酒洒在地上,饭倒回锅里,然后才招呼全家人上桌吃饭。
这一系列看似繁琐的仪式,实则蕴含着后人对祖先深深的思念与敬重,是慎终追远传统的生动体现。
在昆明,农历七月十二接祖的风俗也别具特色。午后,家长率领儿孙辈捧上麦秧一盘、引钱一枝、茶酒各三杯,到家门前烧钱纸,祭茶酒,跪着迎接历代祖先进门。
这里的引钱是一根长树枝串上纸钱,类似引魂幡,而麦秧则寓意着用五谷祭祀,祈愿先人衣食无忧。他们对待这场仪式极为认真,仿佛祖先真的会踏着袅袅香烟,穿过时空,回到家中。
进门后,将祭祀用品安放在堂屋内侧临时陈设的祭台上,煮上点心作为供品,祭台上方悬挂祖先像或粘贴冥衣用来祭拜,旁边还陈列着香炉、烛台、花瓶等五供之物。这一套流程下来,庄重肃穆,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传承。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少不了美食的点缀,农历七月十二也不例外。在莆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种独特的美食 —— 金粿。
制作金粿的过程颇为讲究,首先要用糯米磨浆,然后加入一种特殊的 “金水”。这 “金水” 可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用干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形成的含碱的水。
将这特殊的水与糯米浆混合后上锅蒸制,出锅后的粿颜色金黄,故而得名 “金粿”。除了金粿,当地还会制作宝糕。宝糕是以冬米舂细、过筛、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
金粿和宝糕成为了当地中元节,尤其是七月十二前后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人们品尝着这些美食,也品尝着岁月沉淀下来的节日记忆。
在湖北恩施,农历七月十二有着一场浪漫至极的节日盛会 —— 女儿会。这一节日历经 200 多年的传承,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土家儿女以赶场之名,身着盛装,相聚在一起。年轻的姑娘们精心打扮,怀揣着对爱情的憧憬;小伙子们也精神抖擞,渴望在这场盛会中邂逅心仪的姑娘。
他们通过对歌的形式,互相表达爱意。在热闹的集市中,歌声此起彼伏,“郎在高坡放早牛,妹在园中梳早头,郎在高坡招一招手,妹在园中点一点头”,这些质朴而深情的歌词,传递着土家儿女炽热的情感。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为农历七月十二这个日子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农历七月十二,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形式的庆祝方式与独特风俗,或庄重肃穆的祭祖,或美味诱人的传统美食,或浪漫热烈的爱情盛会,每一种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这些风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冠之上。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桥梁,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庆祝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传统节日风俗,将它们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因为,这不仅是对祖先的敬重,更是对我们民族根脉的守护。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