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关键时刻心慈手软,或酿成巨大祸患,普京仍没领悟伟人的精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6:33 2

摘要:在探讨本文主旨,我们不妨先回顾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之所以能奠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离不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原则——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优先度,远高于解放领土。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一理念贯穿三大战役的始终

俄军在库尔斯克,虽然成功驱逐了乌军,收复了大部分领土。但在笔者看来,俄军看似取得了优势,但远远称不上全胜,相反还为未来的和平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探讨本文主旨,我们不妨先回顾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之所以能奠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离不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原则——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优先度,远高于解放领土。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一理念贯穿三大战役的始终,也成为其成功的关键。

以辽沈战役为例,东北野战军(东野)在1948年10月至11月,以80万兵力对阵国民党约50万部队,最终全歼敌军精锐,包括新六军、新一军等王牌部队。然而,尽管东野取得全胜,却因未能彻底围歼敌54军,导致1.5万敌军从营口逃跑,这一疏漏让毛泽东极为不满。他严厉批评东野司令部。

同样,在平津战役中,程子华擅自攻打密云,打草惊蛇,过早暴露了我军欲全歼傅作义精锐第35军的意图,结果让傅作义得以收缩兵力,差点保住了第35军。毛泽东对此毫不留情,痛批程子华“急功近利”,强调歼敌时机未成熟时,宁可暂缓进攻,也不可轻举妄动。

对于全歼敌军主力的将领,毛主席则不吝惜夸奖,比如粟裕在淮海战役彻底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并且辅助中原野战军全歼黄维兵团。毛泽东就夸奖粟裕,硬是把一锅夹生饭一口口吃下了。

三大战役的成功,正是因为我军将国民党精锐——如第五军、第十八军、第二十五军、第十三军等——悉数歼灭于长江以北。这些部队一旦覆灭,国民党再无翻盘之力,渡江战役遂如探囊取物。反之,若急于解放土地而忽视歼敌,敌军残部便可能卷土重来,据守长江,战争进程将被拖延,解放全国的难度将大大上升。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在于,他从不满足于局部的领土得失,而是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敌军的有生力量上,确保将其连根拔起。

如今,我们将视线转向2025年3月的俄乌战争,特别是库尔斯克战役。俄军在面对乌克兰精锐部队时,却未能贯彻这一原则。尽管俄军成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但乌军主力得以全身而退。这一表现,恐怕也值得毛泽东式的“重批”。俄军在关键时刻的“心慈手软”,不仅错失了全歼敌军的机会,更可能为俄罗斯埋下巨大的战略祸患。普京显然未能领悟伟人精髓,而这一失误,或许将让俄军付出沉重代价。

2024年8月,乌克兰军队出人意料地发动了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攻势,一度占领了约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行动堪称兵行险棋,因为乌军将最精锐的部队——第95空降突击旅和第3突击旅——投入到这个三面受敌的突出部。

当时,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此举风险极高。若俄军反攻成功,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和装备一旦损失,将不可逆转地削弱乌军战斗力。要知道,精锐部队的骨干和经验无法短期重建,即使补充新兵和装备,其战斗力也远不如前。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如预期般对乌克兰致命。2025年初,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逐步撤除对乌克兰的直接军事支援,包括情报共享和武器供应。这一变化本应成为俄军的绝佳机会。

俄军联合朝鲜部队发起大规模反攻,兵力优势一度达到7:1,总兵力约7.8万人,而乌军在库尔斯克的部队仅约1.1万至1.5万。此时,乌军的情报支持被切断,防空导弹运转不灵,俄军完全有条件实施四面合围,将乌军精锐一网打尽。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俄军的反攻呈现出“虎头蛇尾”的态势。

根据美国战争研究所(ISW)和《纽约时报》的报道,至2025年3月16日,俄军收复了库尔斯克大部分失地,乌军控制区从500平方英里缩减至仅30平方英里。然而,乌军主力并未被歼灭。

第95突击旅和第3突击旅等精锐部队在3月11日起有序撤离,至3月16日基本退回乌克兰境内。尽管撤退过程并非毫无损失——BBC采访士兵称其“混乱且灾难性”,部分装备被遗弃——但乌军的老兵、骨干和主要装备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俄军虽然重创了乌军,却未能实现全歼的目标。

更令人惊讶的是,乌军撤退后迅速恢复了战斗力。3月19日,乌军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发起新攻势,深入俄境20公里,控制约150平方公里。3月24日,乌军无人机再次袭击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油库,火势持续五天。这些行动表明,乌军并未因库尔斯克失利而一蹶不振,反而凭借保留的精锐力量,继续对俄本土构成威胁。俄军在关键时刻未能痛下杀手,放走了乌军的“虎狼之师”,这一失误显然为后患埋下了伏笔。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在作战中暴露出了一个显著的缺陷,即执着于占领土地,却忽视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重要性。俄军的战线多以平推为主,较少采取迂回、渗透或包围的战术。这种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扩大控制区,却难以对乌军形成致命打击。库尔斯克战役本是俄军扭转这一局面的绝佳机会,但俄军却亲手葬送了这一良机。

试想,若俄军在3月成功全歼乌军在库尔斯克的第95突击旅和第3突击旅,乌克兰将损失约10%至15%的机动力量。要知道乌军虽然号称50万之众,但大多数均为“填线宝宝”,缺乏机动性,只能困守于战壕。

若这些精锐部队的覆灭,将直接削弱乌军在前线的反击能力,使其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等关键战场陷入完全的被动。泽连斯基政府可能会失去所有筹码,进而无条件接受俄罗斯苛刻的停火条件。

正如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全歼德国第6集团军33万人,不仅扭转了二战东线局势,还彻底摧毁了德军的战略主动性。俄军若能复制这一壮举,乌军的战斗意志和整体实力都将遭受重创。

俄军为何未能抓住这一机会?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普京与特朗普的会谈起到了微妙作用。2025年3月25日,特朗普在沙特利雅得会谈中推动俄乌停火,并暗示希望避免“乌军在库尔斯克被屠杀”的局面。作为利益交换,普京可能受到触动,限制了俄军的全力进攻。

其次,俄军自开战以来就存在“不能倾尽全力”的痼疾。无论是2022年基辅外围的撤退,还是顿巴斯的缓慢推进,俄军总是虎头蛇尾,缺乏一鼓作气的决心。这种风格在库尔斯克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俄军在作战执行上确实不力。据《卫报》报道,俄军虽于3月7日攻击苏贾补给线,却未能完全切断乌军退路。朝鲜部队的高伤亡(一周内损失1000人)和指挥协调不畅,进一步削弱了俄军的追击能力。

放任乌军精锐逃回乌克兰,后患无穷。这些部队一旦休整,便可迅速投入其他战场,延续对俄军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俄军未能全歼乌军,等于为对手保留了反攻的火种。正如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所警惕的,放走敌军残部,往往会让胜利成果大打折扣。俄军在库尔斯克的“心慈手软”,无疑是对这一教训的无视。

尽管乌军在库尔斯克失利,但其精锐部队——第95突击旅和第3突击旅——并未伤筋动骨。这些部队只需补充兵源和装备,便能迅速恢复战斗力。而美国撤出援助的空缺,很快被欧洲填补。

2025年,欧盟机构累计援助已达1240亿欧元,超过美国的历史总额(1197亿欧元)。英国承诺155亿欧元,德国224亿欧元,法国也追加20亿欧元军援。事实证明,欧洲武器的表现丝毫不逊于美国。

以法国为例,其“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在顿巴斯战场表现优异,射程40-50公里,精准打击俄军炮兵阵地,深受乌军好评。法国的“SCALP-EG”巡航导弹与英国“风暴阴影”联手,多次摧毁俄境内目标,如克拉斯诺达尔的油库。

此外,法国通过“光学空间组件”卫星和萨弗兰公司的数据平台,为乌军提供高质量情报支持,弥补了美国撤出的部分空缺。

英国的“挑战者2”坦克和德国的“豹2”坦克也在前线发挥作用。这些武器的质量和持续供应,使乌军得以在库尔斯克失利后迅速重整旗鼓。

在欧洲的输血下,乌军的反攻并未止步。3月19日,乌军攻入别尔哥罗德,显示其精锐部队的韧性。3月24-26日,乌军无人机持续轰炸俄能源设施,和平前景再次变得遥遥无期。

更可怕的是,泽连斯基正在积极游说欧洲,希望建立一支“欧洲军”。他提出,乌克兰出人,欧洲出钱出装备,以此对抗俄罗斯。若战事继续恶化,欧洲各国可能迫于压力同意这一提议。届时,即使俄乌实现停火,也不过是暂时的休战。不久后,双方或将再度大打出手,乌克兰问题将成为俄罗斯挥之不去的“溃疡”。

俄军在库尔斯克的“心慈手软”,不仅让乌军保留了反扑能力,还为欧洲的深度介入提供了时间窗口。若俄军当初果断全歼乌军精锐,乌克兰可能早已陷入绝境,欧洲的援助也未必能扭转乾坤。然而,普京未能领悟伟人的精髓——在关键时刻一击致命。他的犹豫和保守,使俄军错失了彻底改变战局的机会。如今,乌军在欧洲支持下重振旗鼓,战争的阴云依然笼罩着俄罗斯上空。

俄军在2025年3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面对全歼乌军精锐的绝佳机会,却因“心慈手软”而功亏一篑。乌军第95突击旅和第3突击旅得以撤退,保留了战斗力,并在欧洲的强力支援下迅速恢复反攻能力。美国退出虽给乌克兰带来麻烦,但欧洲的接力使战争大局未受根本动摇。俄军未能贯彻毛泽东“歼敌优先于占地”的原则,也未吸取斯大林、拿破仑等伟人不惜一切、果断歼敌的精髓,这一失误可能酿成巨大祸患。

普京的战略保守和执行不力,让俄军满足于收复失地,却放走了真正的威胁。若俄军当初全歼库尔斯克守军,乌克兰或已无力翻盘,和平或许更近一步。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乌军的反扑和欧洲的介入,让战争继续拖延。普京若不能反思伟人的智慧,调整战略果断出击,俄罗斯或将在未来的战场上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库尔斯克的教训,值得普京、俄军以及所有人深刻铭记。

来源:陶陶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