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生:你总觉得心慌、乏力,可能是身体缺乏这3种营养物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6:3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心里老是突突跳,像有只小鹿在乱撞,还总觉得手软脚轻,整个人像没电一样,一问心电图、查血压,全都正常,可人就是不舒服。

这种“说不出哪儿不对劲”的状态,不少心内科医生已经看多了。

有的患者一年能跑来五六次,每回症状也都差不多:心慌、胸闷、乏力、爱出汗,甚至头晕眼花,但身体指标死活查不出啥实质问题。

很多人以为是心脏病,其实心脏真没坏,是身体里某几种营养物质已经悄悄“闹脾气”了。

谁也不会把心慌这种感觉和微量营养素缺乏联系在一块儿,但真相就是,有些人吃得不算差,饭也没少吃,可身体偏偏就缺那几样关键元素。

尤其是维生素B1这东西,缺了它,心脏像被人拿小手锤敲了一样,老想跳又跳不顺。

这个维生素早在上世纪就被证实对心肌有直接保护作用,它参与的是糖代谢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叫做“丙酮酸脱羧”。

说白了,如果没有它,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没法好好被利用,心肌细胞就像车没油一样,跑不动了。

临床上那些有“功能性心悸”表现的年轻人群体中,有接近31%的人体内维B1水平偏低,虽然没到营养不良的程度,但已经明显低于心肌代谢的安全线。

而这部分人中,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饮食偏精细、肉类少,长期吃外卖、甜食居多。

B1这东西最怕高温高糖,一旦食物过度加工,它就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要命的是,身体还不能存太多,多了也留不住。

所以长期摄入不够,就容易进入一个慢性缺乏的状态,没啥大病,但老是心慌、累得快、坐不住,像电池随时要罢工。

而这种“隐形缺乏”还特别容易被误诊为焦虑症。

有不少患者吃了一圈抗焦虑的药,副作用出来了,心悸却还在,最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营养断档”。

尤其是那些白天精神紧绷、夜里睡不好的人,B族维生素的消耗比普通人高太多。

如果这个缺口一直没补回来,心脏长期处在一个“亚能量”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真正的心肌病变。

有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长期熬夜做直播,后来总说自己心跳“感觉像被打乱了”,去医院查完排除结构性心脏病后,医生才让他查维生素水平,结果B1远低于正常范围。

补了三周,症状减轻了一半。

再说一个更让人想不到的——铁。

很多人以为铁只是补血的,其实它对心脏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缺铁但还没到贫血的阶段,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有些人明明血色素正常,查铁蛋白却低得离谱。这种“隐性缺铁”正是引起心慌、乏力的重要因素。

铁在身体里不仅参与造血,它还在心肌细胞的线粒体里扮演重要角色。

线粒体是“发电站”,靠铁来维持能量合成中的一条关键路径——细胞色素酶系统。

西班牙的一项心衰患者研究中就发现,哪怕心脏结构没有明显损伤,只要铁蛋白水平一低,病人的运动耐力和主观乏力评分就会直线下降。

调查显示,约48%的轻中度心慌患者体内都有不同程度的铁缺乏,但并未表现为贫血,这让大部分临床医生容易漏诊。

有一位女性患者,经常感到胸口“空空的”,爬个楼梯都喘得不行,查心脏没毛病,结果铁蛋白只有15ng/ml,远低于心脏正常代谢所需的60-80这个区间。

而这个缺铁的事,还不只是吃红肉就能解决的。

很多人铁吸收差,跟胃酸、肠道菌群状态也有关。

铁属于“主动转运”的元素,没有足够的胃酸帮忙,它就压根吸不进去。

现代人吃得越来越精细,肠道菌群被高糖饮食搞乱,胃也没力气分泌足够的酸,这种“吃进去了但吸不进去”的问题越来越多见。

这种状态下,就算吃了一堆牛排,铁的吸收率也不到10%。

这类人一边掉头发、一边心慌,总觉得是睡不好或压力大,实际上是体内铁储备已经亮红灯了。

还有一个更冷门的“营养心慌源”,那就是镁。

镁这个矿物质老是被大家忽略,但它在心脏传导系统里简直是“节拍器”的角色。

缺镁的时候,心肌细胞的钾钙流动就会变乱,心率就容易不稳定。

有些人会突然感到“心里咯噔一下”,仿佛心脏漏跳了一拍,这种感觉在晚上躺床上时更明显,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低镁惹的祸。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60%的成年人每天镁摄入量不足,尤其是喜欢吃加工食品的人群更明显。

镁存在于粗粮、坚果、绿叶菜里,但这些正是现代人最少吃的食物。

缺镁还会放大压力激素的效应,让肾上腺素分泌变得更剧烈,于是本来轻微的焦虑在体内就被放大成了实打实的心慌、出汗、全身紧张。

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位长期办公室加班的白领,白天精神还行,一到晚上就胸闷、心跳不齐,甚至会被惊醒。

他查了所有心电图都正常,直到医生建议他测一下电解质,结果镁水平在下限边缘,补了镁以后,这种“莫名其妙的夜慌”就减少了很多。

更厉害的是,镁还能抑制神经过度放电,稳定大脑皮层活动,所以它也常被当作天然的“情绪调节剂”。

不过,这个矿物质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

有些人吃了太多含镁保健品,反而会拉肚子,导致电解质更乱。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从饮食里慢慢调整,别老吃外卖、甜品,试试在晚饭加点菠菜、燕麦、坚果,看是不是身体状态更稳了。

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营养物质,一旦缺失,就像乐队里掉了节拍器,整首曲子都乱了。

心脏作为身体节奏的掌控者,对这些微小变化特别敏感。

很多时候并不是心脏出了啥大毛病,而是它在告诉你:“老子饿了,缺料了,干不了活儿了。”

但这话听得懂的人不多,总想着用药压一压、挺一挺,结果是越弄越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杨欣怡.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心脏运动康复在老年冠心病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4-12-05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