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红痕:太原红色记忆长卷(故事篇)》成书座谈会在并召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1:27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8月31日,由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市老促会”)主办的《汾水红痕:太原红色记忆长卷(故事篇)》成书座谈会在太原华苑宾馆隆重举行。来自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8月31日,由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市老促会”)主办的《汾水红痕:太原红色记忆长卷(故事篇)》成书座谈会在太原华苑宾馆隆重举行。来自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团队、会员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部凝聚着太原人民精神力量的红色书卷的诞生,并深入探讨了太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铭记历史:以“红痕”串联太原革命记忆

座谈会伊始,市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荆俊杰作为主持人,详细介绍了会议背景与出席嘉宾。省老促会副秘书长、山西红色文化资深专家白剑,《山西海归》杂志主编杨忠明,市老促会理事长王爱萍,副理事长高陆海、贺怀春,副秘书长李鑫等领导出席会议;太原理工大学铭典函授站副院长王志强、太原退役军人协会书记闫爱春等特邀嘉宾,以及12位《汾水红痕》编撰特聘专家、设计人员代表共同参会。座谈会现场庄重而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书籍的内容打磨、价值挖掘、传播推广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荆俊杰副理事长深情回顾了《汾水红痕》的编撰历程。他指出,太原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从抗日烽火中军民一心的顽强抗争,到解放征程里攻坚克难的英勇无畏,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初心,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精神。《汾水红痕:太原红色记忆长卷(故事篇)》的编撰,正是要将这些散落在汾水两岸的红色记忆串联起来,唤醒那些沉睡在历史档案里的英雄事迹,让更多人读懂太原的“红色年轮”,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部著作自2025年2月正式启动,历时近半年,由市老促会牵头,12位特聘专家深度参与,最终完成近16万字、100篇红色故事的编撰、审核与印刷工作。“我们始终把‘史实第一’放在首位,每一篇故事都要经过档案核查、实地走访、专家会审三道关口,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荆俊杰介绍,为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编撰团队创新采用“宏观脉络+微观叙事”模式,以“一人一事一精神”为切入点,让读者能从一个个鲜活故事中,触摸太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宏大历史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市老促会同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多项工作:完成《山西红色故事选(太原篇)》53篇近10万字编撰并上交省老促会;受省老促会委托,历时9个月完成审核全省12册、606篇、总字数106万字的《山西红色故事选》书稿,获高度评价;还与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达成合作,计划近期共建“革命老区精神传承基地”,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阵地。

专家点评: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红色教材

“《汾水红痕》填补了太原红色故事系统梳理的空白,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红色教材。”省老促会副秘书长白剑在点评中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书中100篇故事扎根“汾水”地域特色,以“红痕”为精神内核,既记录了太原军民在抗日烽火中的顽强抗争,也展现了解放征程中的无畏担当,“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红色种子,能让读者读懂太原的‘红色年轮’,更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初心与信仰。”

《山西海归》杂志主编杨忠明向大家汇报了《汾水红痕》的设计、校对、印刷阶段的工作。“短短15天,把一个word文档变成大家眼前的书籍,”他表示,“我们要保质量、赶时间、出精品,完成这项艰巨而有挑战性的任务。”作为长期研究山西红色文化的专家,杨忠明主编也从叙事感染力角度肯定著作价值。“语言通俗生动,兼顾了青少年读者的认知特点,让红色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通俗生动的语言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了年轻一代的心里,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激励人心的精神读本。”

创新叙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有时候深夜校对史料,会被某种力量突然击中。”编纂者杨瑞国老师感慨道,“编书是一项沉甸甸的‘传承’。历史不应被遗忘,精神更需要延续。我们编纂这本书,不仅是为了留存一份完整的老区史料,更是为了搭建一座‘桥梁’:让年轻人通过书页走进历史,读懂老区精神的内涵;让外界通过这本书了解老区,关注老区的当下与未来。我们希望让‘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老区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激励后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这份传承,是我们作为编书人的责任,更是对老区最好的回馈。”

“这部书稿的背后,是编撰团队的日夜攻坚,更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编纂者荆俊英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严谨的编纂过程,她说,“我们以‘真实性’为生命线,始终坚守史实为根、精神为魂、传承为要的原则,全书遴选的100篇红色故事,时间跨度从建党初期延伸至解放战争。每一篇故事均以历史档案、亲历者回忆录、正规史学研究著作为依据,小到人物职务、事件时间,大到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均反复核查、交叉验证。”

“用故事书传承红色基因,恰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80年前的烽火炼成今日的火种。”编纂者李明华老师说,“我们选择了‘故事’这一看似柔软却更具穿透力的方式——让泛黄的地方志、染血的家谱、斑驳的战地日记重新开口说话,让太原城的街巷、钟楼、汾河码头再次呼吸。”

“这部力作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编纂者张宇龙老师深情地提到,“当我们从上千份档案中发现1943年抗日政权留下的军粮收据时,那张泛黄纸片上工整的‘今收到娄烦群众小米叁斗’的墨迹,这一细节让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

“这部承载着百个红色故事的长卷,是太原城用热血写就的‘精神密码’。我们不是在复原历史,而是在延续生命——那些牺牲在黎明前的年轻人,通过我们的笔继续活着。”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红色文化传承的真谛。

薪火相传:让红色精神代代赓续

座谈会上,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引发全场共鸣,大家提到后记——“左手是尘封档案的严谨考证,右手是现代传播的生动表达,正是这种古今交融的叙事方式,让红色记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00后”讲解员通过短视频讲述白银翠冒死收养洪学智女儿的故事,那位母亲守护的革命火种,在八十年后依然熊熊燃烧。这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既是学术的考证,更是心灵的共鸣;既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未来的播种。

太原退役军人协会副书记阎爱春动情表示,将组织退役军人阅读学习,让大家在红色故事中重温军人使命,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太原理工大学铭典函授站副院长王志强也表示,要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实践,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高陆海副理事长讲述了自己读书心得,他说道:“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恰恰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原来平凡人也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能让历史更有温度。”贺怀春副理事长翻着书说:“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的坚守,才汇聚成了改变历史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坚持做好这件事,持续挖掘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为老区建设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凝聚力量:让红色文化照亮未来

在庄重的赠书仪式上,与会领导向12位编撰人员、5位编委会成员、会员单位代表以及设计人员赠送了书籍。荆俊杰副理事长表示,这些赠书不仅是对全体人员参与编撰工作的肯定,更是红色火种的传递。

市老促会理事长王爱萍代表市老促会向全体参与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编撰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这份感谢不仅针对成书本身,”王爱萍理事长指出,“更是对大家守护城市文脉、传承红色基因这份初心的致敬。大家用行动证明:历史的温度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坚持所维系;精神的传承正是靠这样一代代人的接力而延续。”

“《汾水红痕》的成书,只是太原红色文化传承的‘一小步’。”王爱萍理事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源泉。她表示,红色基因的传承,既要依靠纪念馆的丰碑,更要依靠千家万户的传续。这部以汾水为根、红痕为魂、长卷为骨、故事为肉,织就的一幅气韵生动的革命精神图谱,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市老促会下一步将以这部力作为起点,继续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推动《汾水红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二是深化与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的合作,加快革命老区精神传承基地建设,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平台;三是持续挖掘太原红色资源,让更多鲜为人知的革命人物故事“重见天日”。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汾水红痕》的付梓成书恰逢其时。这部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长卷,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宣誓。它启示我们:最伟大的历史往往由最平凡的普通人书写,最崇高的精神往往孕育于最质朴的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汾水红痕》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必将化作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

来源: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