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在广安区井河镇高桥村的田野上,稻谷金黄,随风起伏。数台收割机正在田间轰鸣作业。新农人石华兵皮肤黝黑,笑容朴实,正驾驶着其中一台收割机收割水稻。他的稻麦轮作产业基地,已成为井河镇科技兴农的亮丽名片。
8月28日,在广安区井河镇高桥村的田野上,稻谷金黄,随风起伏。数台收割机正在田间轰鸣作业。新农人石华兵皮肤黝黑,笑容朴实,正驾驶着其中一台收割机收割水稻。他的稻麦轮作产业基地,已成为井河镇科技兴农的亮丽名片。
石华兵是四川德阳人,在德阳有3000余亩粮油种植基地。2021年,他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井河镇创业,最初,仅有600亩水稻;如今,基地规模已扩大至3000亩,实行水稻与小麦轮作模式。
今年5月,石华兵基地种植的3000多亩优质小麦迎来大丰收,平均亩产突破450公斤,同比增长65公斤。如今又迎来水稻收割,预计亩产在700公斤左右。
“我从2021年到井河来承包土地搞种植,看中的就是井河镇优越的土壤条件、平坦宽广的地势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种植过程很艰辛,第一年赚了点小钱,第二年因为干旱和种植油菜管理粗放,亏了十多万。后面几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指导下,与农科院校技术合作搞稻麦轮作,依靠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赚了钱。也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石华兵坦言,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现在不仅自己种植水稻、小麦,还指导带动当地村民种植,并订单收购,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周边村民的农田基本上也跟着他种小麦,他播种的时候还会帮着村民一起种了。业主蓝先辉借鉴这种模式,在英雄村今年种了五十亩,纯收益达到三万多。”井河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马腾鑫告诉记者。
在保障产量与效率的同时,石华兵还积极开拓销售渠道。“我们的水稻还在地里的时候,就已经谈好价格签好订单了,销售不发愁,销往云南、广西。”石华兵说到,订单农业让他和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不再为销售发愁,可以专心于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石华兵遇到了新的挑战——粮食收获后的烘干问题。收获的粮食不能及时烘干容易变质发霉,为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高桥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利用闲置的校舍建成了烘干房,每年以84000元的租金租给石华兵。烘干房的投用,不仅解决了石华兵的粮食烘干问题,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减少粮食损失。
“目前他的基地扩大,仅有的3台烘干房烘干机不够,我们最近又争取了组织部门的新农人试点资金150万,用于烘干房的扩建以及加购3台烘干机,目前正在实施中。”高桥村党支部书记熊廷国向记者介绍。
烘干房让石华兵如虎添翼。他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利用烘干房优势,市场价收购附近种植户的湿水稻、麦子,烘干后统一进行销售。石华兵坚持当场结清种植户账款,不拖欠不过夜。因为石华兵的诚信,让不少种植户愿意将粮食卖给他,甚至还有外地的种植户。
谈到未来,石华兵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建设大米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我想让更多人吃到我们井河镇生产的优质大米和面粉,也想让更多乡亲通过农业过上好日子。”石华兵说。
“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一是技术,我们选择支持石华兵创业,他有技术、踏实肯干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团队,干农业是离不开人的。三是资金,种植业的前期投入是很大的,从租地到种植、施肥都是成本,四是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没有销售渠道,种再多粮食也是无法实现创收的。基于这四点我们选择了石华兵,从实践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临别,高桥村党支部书记熊廷国向记者说到。
记者:廖小兵
来源:广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