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精神丨我们向雷锋学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6:02 2

摘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雷锋同志生前驾驶过的"嘎斯51"型卡车静静矗立。方向盘上的斑驳痕迹里,依稀可见那个总把棉袄披在战友身上的年轻人,那个把津贴寄给灾区群众的士兵,那个在日记本里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的共产党员。雷锋(1940—19

学习

贡献力量 服务社会

雷锋

树新风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雷锋同志生前驾驶过的"嘎斯51"型卡车静静矗立。方向盘上的斑驳痕迹里,依稀可见那个总把棉袄披在战友身上的年轻人,那个把津贴寄给灾区群众的士兵,那个在日记本里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的共产党员。雷锋(194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闻 名,他的日记和事迹在他因公殉职(1962年8月15日)后被广泛宣传。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次刊登毛泽东主席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官方媒体公开发表题词, 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从此,人们高声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做着好人好事,影响了几代人!

雷锋精神不是横空出世的道德标杆,而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仁者爱人”的现代回响。在《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的教诲里,在《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智慧里,在墨子“兼爱非攻”的理想中,处处可见这种利他情怀的文化基因。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襟怀,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到张载“民胞物与”的哲思,中华文化始终将利他精神视为立身之本。而雷锋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实践,让传统文化中抽象的道德理念落地生根。他像一脉清泉,将《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化作了给灾区寄钱的汇款单,将“见义勇为”的古训变成了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平常瞬间。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印证着民族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这种文明基因在工业文明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当雷锋把省下的饭票送给孤寡老人时,他延续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当他在建筑工地义务劳动时,践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当他在日记里写下“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诠释的是“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学习雷锋好榜样

对监狱人民警察而言,雷锋精神更具现实意义:高墙内既有法律惩戒的威严,更需人性救赎的温度。个别教育的润泽之力,社会帮教的矫正之功,服刑指导的指引之效,这些实践证明,雷锋精神能穿透铁窗,唤醒迷途者心中善的种子。

在司法文明的坐标系中,雷锋精神指引着改造工作的新维度:民警的言传身教重塑着罪犯的“三观”,

监区书屋散发的墨香引领罪犯寻找生命的意义;向善向美的监区文化引导他们从打扫监舍开始重建道德自觉。这些工作实践让刑罚执行既有法度也有温度。也有力地印证着:刑罚不仅是惩戒,更是教化;监狱不仅是刑罚执行机关,也是向善而生的起点。

对监狱人民警察而言,学习雷锋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精神内核转化为职业信仰——做公平正义的“守夜人”,如雷锋般坚守原则,在糖衣炮弹前筑牢廉洁防线;做重塑灵魂的“工程师”,如雷锋般心怀大爱,在谈话教育中播撒向善火种;做改革创新的“先锋队”,如雷锋般锐意进取,用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作效能。用日复一日的点滴坚守,构筑起司法文明的道德基石,

夜幕降临时,监狱的灯光次第点亮,这光,是法律之光的庄严,亦是人性之光的温暖。雷锋精神如同北斗,指引着我们在坚守与变革中寻找平衡,在惩戒与教化中传递希望。它告诉我们:学习雷锋,不在于短暂的感动,而在于持久的践行,在于将其精神内核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在于用攻心治本的教化之光,点亮迷途者心中向善的灯火。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