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记》: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史记》: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平时要做的就是使自己准备好。
毛主席:在客观有利时而弄得不好,在客观不利时而不使事情弄得不十分坏,这是主观的原因。然而大发展,必在客观有利之时。
当别人处于危机中时,因为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把别人的“危机”简化为自己的“机”,通过救死——从而获得超额回报。
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那么别人的危机,也往往是自己的危机,结果就是在危机时,也不无法化危为机了。
而为了避免别人的危机,也是自己的危机,就要有所不为——以使自己能够处于准备好的状态。在齐桓公的例子里,
1、因为齐国朋友多,所以,能够抽出力量来帮助燕国。
2、如果齐国也到处树敌——比如,鲁国变成了世敌,那么齐桓公带兵救燕,那么鲁国就有可能偷了齐国的老家了。
此时,也即是没有准备好。所以,虽有敌人,也要和敌人和解、把敌人变成朋友。这样,在别人危机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救死的好处。——救死总是能获得巨大回报的。
做了一个事情,往往这个事情,既有害、也有利,要挖掘这个事情中的利,把利的一面通过个别到普遍的正反面,只要普及到普遍的一面——就实现了对利的放大。
毛主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于是就变害为利了。
为了实现个别到普遍的一面,所以,就要有强大的舆论工作和宣传工作——以触达普遍的一面。所以,这个守规则的事,才能传到天下纷纷扬扬,从而为那些诸侯小国所威服。
同时也是传播齐国的威信。
利虽小,但能通过普遍的一面进行放大——那么利就足够大了。
这里的变害为利——是告诉天下诸侯——齐桓公是一个守规则的人。
1、这是一种增信的行为。
2、从而使天下人自愿。
齐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这是一种增威的行为。——以此可以对天下人施加强迫。通过舆论对两者一起传播,就把齐桓公的威信大大的放大了。
既有自愿、又有强迫的能力——所以,天下诸侯国就倾向于从齐。
朋友多,于是愿意与齐国为敌的敌人少——于是齐国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在诸侯中说话管用、大家愿意听、或者至少不反对。
小结,
1、要把敌人变成朋友,这样自己的力量才能越来越大——才能在他人危机的时候,自己有力量帮助别人——从而实现救死之利。
2、要建立出强大的舆论和宣传渠道,从而可以放大自己事情中积极的因素,从而变害为利。
3、要增加朋友,从而使敌人为敢变为敌人。
4、从个别到普遍,这是放大利益的一个关键——这是一个杠杆。
5、从普遍中决定个别,这是缩小风险的一个关键——以使自己不开罪普遍的那个群体。从而增加自己的朋友、减少了自己的反对力量。
来源:虎妞儿读书